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新聞稿】「佛教與管理」和尚對話商業領袖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於5月31日晚上7點半在香港中文大學信和樓三樓李冠春堂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佛教與管理」跨界對話。講座特邀香港旭日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楊勳居士和香港寶蓮禪寺住持淨因大和尚擔任主講嘉賓,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主持。中大商學院副院長馬旭飛教授、中大文學院譚偉倫教授、中大商學院  EMBA(中文)項目主任劉民教授、中大拓展及籌募處處長黃淑芬女士等多位學者專家蒞臨講座現場,共同見證這場思想碰撞與智慧交流的盛會。講座吸引近200名觀眾參加,這場由佛教與商業領袖共同探討的盛會,現場氣氛熱烈,掌聲不斷。

楊勳居士分享了自己對學佛的理解和心得,深入淺出地解釋「學佛」與「佛學」的區別。他強調,「佛學」是教理,「學佛」則是實踐,教理不難理解,難的是真正實踐佛的教導。學佛的最終目的,即是希望能像釋迦摩尼一樣,解脫煩惱,達到內心的平靜和覺悟。此外,楊勳居士尤為注重佛教核心理念中的因果律,一切都有其原因和結果。講到此處,他舉起面前的水杯,生動地談到:「我們之所以要使用杯子,是因為我們想要喝水,因為茶的味道好,因為杯子好看,因為我們需要給它一個名字。而我們能看到杯子,是因為我們有眼睛。這就是因果律的體現。因果律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生死輪回到我們的行為和思想。」可見,楊勳居士對佛教的教義已經內化於心,可以做到自在地隨緣說法。值得注意的是,楊勳居士反復強調一個「信」字,其認為「信」是學佛修行的第一步,深信不疑是我們修行的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最後,楊勳居士總結道,佛法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不需要去遠求,只需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去發現和實踐,即「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楊勳居士堅定有力的氣魄分享了自己三十多年來的學佛成果,現場觀眾無一不全身投入,生怕錯過每一個字。

其次, 淨因法師、楊勳居士和陳劍鍠教授進行了一次獨特的圓桌對話,分享了他們對「佛教與管理」之間關係的獨特見解。淨因法師分享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從教授到成為一名寺院方丈的轉變。他坦言,雖然曾經對管理自以為有所了解,但成為方丈後才真正領悟到管理的本質,特別是面對每日瑣碎的事務。淨因法師認為,真正的修行需要超越表面的管理技巧,而是要有高尚的心性。說到底,管理根本的問題就是人的問題。對此,他向大家展示了管理的四個層次,並解釋了每個層次的特點以及涉及的問題。從普通員工到CEO,他強調了管理者相對應的品質和態度,以及他們應該關注的問題。

第一、以「我相」為核心的生存層次:淨因法師指出,在這個層次上,由於執著「我相」,因此重視利益得失,因此團體是需要靠利益維繫,例如普通公司員工。因此,管理需要建立明確的制度文化,強調務實和執行力。第二、以「有我」為核心的生活層次:這類人執著「有我」,活在色境中,例如中層管理人員,這部分人有情有義,可以承擔起責任,團隊具有一定情感和凝聚力。第三、以「無我」為核心的生命層次:例如總經理等高層管理人員,這類人比較「無我」,懂得感恩,因此帶領的團隊可稱之為道德共同體。第四、以「物我一體」為核心的最高層次:這部分人一般是核心管理人員,例如董事長,方丈等等。他們已經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他們不僅僅是企業的管理者,更是企業的領航者和引導者,團隊則是命運共同體了。淨因法師用生動的語言談論了這四個層次的差別,認清楚人的不同層次,便可以快速找到對策。淨因法師總結道,管理和帶領人的思維高度是成正比的。

對此話題,楊勳居士風趣的談到他在公司的表現,直到目前為止,他依舊是最晚下班的,並且有哪位員工有完成不了的工作,他都會積極去負責。他真誠地和員工說,我這是為你們打工!可見其管理的境界。在提到成功的因素時,楊勳居士認為,運氣、福報和努力各占一部分。他強調了因果的觀念,認為今天運氣是過去的努力,現在的努力會影響明天的運氣。陳劍鍠教授從使命、管理知識和管理心智的角度談到了企業主管的發展路徑。他引用了管理大師的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所云:「三流管理者學習管理知識,二流管理者學習管理技巧,一流管理者修煉管理心智。」來呼應淨因法師所說的管理四個層次。

在這場充滿智慧和幽默的對話中,三位分享者展示了佛法與管理之間深刻的聯系,強調了管理者應該以生命共同體的心態來領導企業。他們的對話不僅在管理層面提供了新的思考,也為企業和個人的成長指明了方向。

在提問環節,觀眾們提出了關於佛學、管理和個人成長的問題。楊勳居士和淨因法師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回答,突出了管理和智慧之間的緊密聯系。楊勳居士指出,因果是最公平的,他強調了放下自我、豁達態度和為他人利益服務的重要性。陳劍鍠教授和淨因法師也強調了高尚的管理思維和對眾生的關懷。

最後,陳劍鍠教授總結道,管理的核心在於「心的管理」,「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強調了管理者如何管理自己以及將這種管理精神應用到企業和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並且認為行菩薩道是企業家的心力與智力的表現,這種修煉是以自己的企業作為修練的道場,企業可以是企業主實踐菩薩道平台。而恰恰從今日楊勳董事長所言,他正是一位行菩薩道是企業家。

本次講座為與會者提供了深度思考的機會,突顯了「佛學與管理」之間的深刻聯系,激發了對自我管理和企業管理的思考和探討。通過此次對話,相信會啟發更多企業管理者在管理實踐中融入佛教思想,實現更加和諧、高效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