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re for the Stud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新聞稿】觀本法師與五會新聲念佛研討會圓滿舉辦

2025年3月8至9日,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和東蓮覺苑共同舉辦的「觀本法師與五會新聲念佛」學術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園隆重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央音樂學院、上海佛學院、杭州佛學院、浙江社會科學院、浙江工商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四川師範大學、高雄大學、屏東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珠海學院、澳門文獻信息學會等17家科研機構和二十餘位專家學者參與會議。此次研討會旨在紀念與梳理近代高僧觀本法師的生平事跡與思想遺產,以及他所創導的「五會新聲念佛」法門的來源、發展與影響。

開幕式主題演講

會議開幕式由東蓮覺苑董事會主席李焯芬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致辭。李教授指出,「五會念佛」源於唐代法照大師,但在唐武宗會昌法難後,相關文獻和教法散失,致使這一法門成為絕響。直到近代,觀本法師於1946年在日本偶然獲得「五會念佛」的傳承,並在港澳地區大力提倡。李教授高度讚譽觀本法師對香港佛教和淨土念佛的發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陳教授指出,觀本法師作為近代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致力於復興「五會念佛」,並對音律學、文獻學等領域作出了重大貢獻。本次研討會深入探討觀本法師的學術成就及其對佛教文化的深遠影響,並促進對近代佛教發展脈絡的理解。期待此次研討會為佛教研究帶來豐富的啟發,並對未來佛教發展貢獻智慧。

會議邀請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高級院士衍空法師以「宗教念誦的腦神經機制:來自三項多模態研究的洞見」為題,擔任主題演講嘉賓。衍空法師指出,他正致力於運用現代科技的量化手段來輔證宗教念誦與腦神經機製的互動關係。研究採用多模態技術,包括事件相關電位(EEG/ERP)、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及心率變異分析,觀察受試者在誦念「阿彌陀佛」與面對恐懼或負面圖像刺激時的大腦與生理反應。結果顯示,誦念佛號能顯著減弱晚期正電位(LPP)振幅,抑制負面刺激的情緒效應,同時增強後扣帶皮層與左杏仁核的活化,並使心率維持在較穩定水準。這些發現意味著宗教念誦能有效降低人們對恐懼與壓力的敏感度,並有望在臨床心理或情緒療癒領域大展所長。與其他禪修方法相比,重複誦念不僅展現了活化特定腦區的獨特模式,也使自律神經保持平衡,突顯出「自下而上」幹預模式對於日常情緒管理的可行性與潛在價值。

第一場:觀本法師的交遊與事蹟

第一場發表主題為「觀本法師的交遊與事蹟」,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黃夏年教授主持。上海佛學院金易明教授探討觀本法師推動女性佛教事業,提升尼眾地位,與簡氏兄弟共同促進近代都市佛教發展;並且探討觀本法師的生平與行跡,分析了他與簡氏兄弟及澳門功德林的密切關係,強調觀本法師對近代佛教教育及女眾佛學事業的深遠貢獻。中國人民大學何建明教授的報告聚焦於東蓮覺苑的三個傳承,並對從觀本法師到澄真法師的法脈傳承進行了深入剖析,展示了觀本法師在香港佛教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澳門文獻資訊學會楊開荊教授闡述澳門無量壽功德林於2016及2023年入選UNESCO《世界記憶名錄》,探討澳門無量壽功德林背景、佛教宗派圓融發展及女子佛學院的影響,印證澳門佛學淵源,體現其在清末至抗戰時期的歷史角色。

第二場:觀本法師的交遊與事蹟

第二場發言由中央音樂學院羅明輝教授主持,浙江社會科學院陳永革教授探討觀本法師晚年「出儒入佛」重興曹溪南華六祖道場的經歷,闡釋其佛教生涯及華南佛教特徵。觀本法師效法憨山德清,確立「宗門洙泗」形象,喚起粵港佛教界對六祖道場的重振意識,體現「佛門祖庭」與「家鄉祖庭」的雙重感召。中國人民大學曹剛華教授探討觀本法師在淨土宗發展、五會念佛傳承的研究,分析其古今會通、中西合璧、注重懷疑與史學求真的佛教史學思想,管窺民國佛教史學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黃夏年教授的報告聚焦觀本法師對大灣區佛教發展的貢獻,並探討了他如何將佛教理念與當地社會文化深度融合,推動了該地區佛教的現代化與本土化。四川師範大學陳昱昊博士探討觀本法師撰述的《香光閣隨筆》以現代學術思路,研究失傳的五會念佛文本,突破傳統文集體制,結合中西音樂思想為其譜寫新聲,視為佛教改革與社會改善的工具,對港澳現代佛教發展影響深遠。

第三場:五會念佛思想的比較與研究

第三場發言由福建師範大學楊祖榮教授主持,中央音樂學院羅明輝教授介紹唐代法照大師創五會念佛,唐武宗會昌法難後失傳。觀本法師聞五會真聲,歷經十餘年改良,創「五會念佛」譜,發表於《五會新聲念佛譜》及《香光閣隨筆》,並灌錄首套五會念佛唱片,重現失傳音聲,為中國佛教史創舉。南安九都報恩寺昌蓮法師進一步探討法照國師創五會念佛,源自《無量壽經》與《彌陀經》,普度眾生。觀本法師據敦煌殘卷創「五會新聲念佛」,譜曲使念佛聲樂化,兼依《觀經》創新,但攝機局限,僅接上智利根。香港珠海學院趙錠華教授則介紹淨土法門以持名念佛為主,蕅益大師主張信願持名為圓頓正行。法照大師創五會念佛,觀本法師繼承並別創「五會新聲念佛譜」,提供適當念佛方式,助行者收攝諸根,淨念相續。

第四場:五會念佛思想的比較與研究

第四場發言由浙江社會科學院陳永革教授主持,香港大學法忍法師探討了觀本法師在香港和澳門推動五會念佛復興過程中的性別化過程,特別是女性佛教徒在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文章分析了觀本法師如何透過女性教育機構和女眾參與,將五會念佛實踐現代化,並促進了佛教的社會化和包容性發展。香港大學宏祥法師的報告深入探討了五會念佛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傳播與實踐,強調了該法門如何與當地社會及文化背景融合,並促進了佛教信仰的普及。香港大學高峻嶺教授從神經科學與宗教實踐的跨學科角度,剖析了五會新聲念佛對身心的影響,提出宗教念誦如何在神經層面調節情緒與壓力的科學依據。

第五場:觀本法師的著作與念佛思想/方法

第五場發言由上海佛學院金易明教授主持,福建師範大學林嘯教授圍繞觀本法師的念佛思想,通過分析《香光閣隨筆》中的主要思想,揭示了觀本法師對念佛修行的獨到見解及其對當代佛教修行的深遠影響。福建師範大學楊祖榮教授探討觀本法師如何通過弘揚淨土思想及其相關文學作品,推動了淨土法門在近代佛教界的發展與普及,並強調了淨土書寫的文化意義。澳門佛教青年總會妙智法師闡述了觀本法師的生平及其在《香光閣隨筆》中的思想精髓,並深入剖析了觀本法師如何在佛教實踐與文學寫作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第六場:觀本法師的著作與念佛思想/方法

第六場發言由中國人民大學何建明教授主持,浙江工商大學黃崑威教授深入探討觀本法師如何通過儒佛貫通與禪淨圓融的理念,提出了觀本法師獨特的念佛思想,並強調其在現代佛教中對禪宗和淨土法門融合的深遠影響。高雄大學蕭愛蓉教授從華嚴宗的角度,分析觀本法師《香光閣隨筆》論述淨土法門與華嚴經教的融合,強調極樂淨土與華藏世界的關聯,並以省常、真歇、慈覺、元照等祖師為例,闡釋念佛與華嚴教旨的結合,展現「華嚴淨」的多樣性及其對念佛修持的獨特詮釋。杭州佛學院存德教授審視觀本法師採用法然「淨土三流」說,但策略性忽略曇鸞與道綽,基於中國淨土宗正統性與十三祖說的價值選擇。本文在陳劍鍠「修仙說」基礎上,探討曇鸞與道綽淨土思想與淨土宗的距離,窺探其未被立祖之因。

第七場:觀本法師的著作與念佛思想/方法

第七場發言由浙江工商大學黃崑威教授主持,香港中文大學陳劍鍠教授探討觀本法師對淨土法門的闡釋,尤其對慧遠「念佛三昧」的解讀。分析《香光閣隨筆》書名含義,結合淨土三派特色,探討「見佛」境界及「自力」與「他力」關係,揭示慧遠念佛三昧融禪觀修行的特點。香港中文大學陳肯研究員以觀本法師《香光閣隨筆》為本,探討其對王日休「一聲多佛」念佛法的評價。此法強調功德量化,但觀本法師質疑其經典依據,印光大師亦批評其數量化傾向。本文梳理相關文獻,探討此法內涵、傳承及淨土修持中的爭議。屏東大學黃惠菁教授關注觀本法師出家前創建澳門佛聲社、無量壽功德林及香港講學念佛社,弘揚淨土法門,影響深遠。其生平記載因鄭子健兩篇〈事略〉時間出入,導致與虛雲互動及相關活動時序爭議,影響後世對其生平的正確理解。

閉幕式

研討會的閉幕式由陳劍鍠教授主持,陳劍鍠教授指出此次研討會探討了觀本法師的念佛思想與五會新聲念佛的歷史意義,並促進了佛學界對近代佛教及其傳承的全面理解。果如法師代表東蓮覺苑感謝與會學者的精彩報告,果如法師強調,這次研討會不僅是對觀本法師的學術研究,更是對其深厚法脈的傳承與弘揚,東蓮覺苑在觀本老法師思想的影響下,不斷地踐行五會新聲念佛並以此影響當代社會,對香港佛教及周邊地區佛教的發展,貢獻自己的理論。之後,由高峻嶺教授、黃惠菁教授、釋昌蓮法師、存德教授、林嘯教授、陳昱昊博士六位嘉賓依次致辭之後,與會學者黃夏年、陳永革、何建明、羅明輝、黃崑威等教授,一一發表其對此次研討會的心得,大家都對研討會的學術價值給予高度評價並肯定本次會議在跨學科合作中的創新性。閉幕式的成功舉行為本次研討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標誌著學術交流與佛教實踐的深入融合。

綜上所述,「觀本法師與五會新聲念佛」研討會圍繞「觀本法師的交遊與事蹟」、「五會念佛思想的比較與研究」、「五會念佛思想的比較與研究」三個主題進行深入的討論交流,研討會涵蓋歷史考據、教義研究、音樂藝術、跨學科分析等多元領域,力求以學術性的深度和傳播性的廣度兼備的方式,將研討成果傳遞給學術界、佛教信眾及更廣泛的社會大眾。相信在此次研討會的推動下,觀本法師的事蹟和「五會新聲念佛」法門將在當代得到更廣泛的重視與弘揚,進一步促進佛教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