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人間佛教東亞、東南亞研究叢書

(14) 中國漢地佛典翻譯史話

(14) 中國漢地佛典翻譯史話

著者
顧偉康

主編
陳劍鍠

出版社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出版年份
2022

價格
港幣160

一部佛法入華史,就是一部佛典翻譯史。

文化傳播需要載體,通過貿易、戰爭、通婚、傳教⋯⋯一個個具體的個體行為,在時間的長河裏,慢慢地融合成為群體的社會現象,一種文化方能進入另一種文化。所以,大法東來,是一個過程,絕不是一夜之間突然發生的。

從漢末,到唐宋,數百年間,無數的高僧大德,翻雪山、涉流沙、泛重洋,將佛教經典一夾一部地攜來中國,一字一句地翻譯出來,佛法,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進入了中國。

本書則力圖用「史話」的形式,去追溯這一偉大的歷史,重現那感人的人物和故事。

新加坡佛學院顧偉康教授:

翻譯的外在形式是語言的轉換。翻譯在本質上是兩種文化的碰撞、兩個不同的概念系統的轉換。翻譯是文化的溝通機製,同時又是文化的隔離機製。當「胡文」被翻譯成「晉言」時,中國人固然可以「讀」了,但卻很難說「懂」了,在真正瞭解「胡文」背後的概念系統之前,人們往往以自己固有的思想方式去理解眼前的文字,於是便有了佛教史上的「格義」時代。「格義」時代真的被“超越”了嗎?

作者介紹
目錄
書評

顧偉康,現任新加坡佛學院教授,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首屆研究生,副研究員。一九八六年參加國家項目「當代新儒家研究」,一九九二年赴哈佛大學「哈佛-燕京研究所」做訪問學者,從杜維明先生研究「當代新儒家和佛學」。一九九三年經聖嚴法師推薦,應沈家楨博士之邀,到紐約上州莊嚴寺,任「世界宗教研究院」研究員。一九九四年任「美國佛教會,佛教電腦資訊功德會」總編。數十年來專注於佛教史,禪宗思想和國學研究,出版著作十餘種。

第一章

漢譯之祖——《四十二章經》

第二章

沒有文本的早期佛經翻譯

第三章

胡漢合璧的翻譯「合作社」

第四章

此是而彼非、今是而昨非——同經異譯

第五章

品流紛雜,「合本」得髓

第六章

早期翻譯佛經所需時間多少?

第七章

最早的兼通胡漢的本土翻譯家

第八章

「西天」取經的先驅

第九章

譯經冠軍竺法護

第十章

史記載的第一個翻譯官——趙整

第十一章

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和「文質之爭」

第十二章

彥琮之「八備」

第十三章

玄奘譯經速度考

第十四章

「天后時代」之佛經翻譯

第十五章

贊寧之翻譯觀

第十六章

「如來藏說」的傳入

第十七章

到底有幾個「流支」?

第十八章

《金剛經》之翻譯

第十九章

幾座名留青史的譯經場所

後記
徵引文獻
方廣錩教授
上海師範大學退休教授、佛教文獻學、佛教史、敦煌學研究專家
把握漢文佛典的翻譯史,瞭解古人翻譯佛典的實際情況及基本規範,對我們理解所閱讀的漢文翻譯佛典,就是必不可少的。顧偉康先生的《中國漢地佛典翻譯史話》為我們研讀漢文佛典,提供了一本基礎性讀物。
陳劍鍠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顧教授雖善於從歷史文獻的比對中,考證事相真偽,然而,其用意不在於考據,而在於思索文化的傳承。佛典翻譯的前沿問題是經典結集的問題,這是目前學界善無法完全解決的問題。許多猜測的說法,或是以訛傳訛,充斥在學界,雖然學界講求辨偽,但有時紛歧並呈,愈辨愈偽。顧教授主張以「文化符號」的立場看待佛典的真偽,最終以「善」為核心要義,至於「真」、「偽」則不是那麼重要了。換言之,能夠帶給世人「善」、「美」的情懷比辨別「真」、「偽」更為重要。
董平教授
浙江大學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這是中國翻譯史的一部重要作品,是中國古代文化傳播史、文化交流史,甚至在人類學意義上講,是佛法漢化歷史的重要作品。這本書和翻譯史、文化交流史相關聯,我們既可看到中國文化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方法、精神,也可以看到外來文化和中國文化相容過程,從佛教傳播過程,尤其從顧老師這本書當中可以清楚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