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题:
《中庸》缘何成为儒佛二学相互融摄的理论中介及其对宋学的意义
讲者:
董平教授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日期:
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时间:
15:00 ~ 17:00
形式:
现场讲座
地点:
香港中文大学冯景禧楼
语言:
普通话
报名:
讲座简介
汉代经学时代,《礼记》为「传」而非「经」,《中庸》一文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但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该文的重要性逐渐提升,并且事实上成为儒佛二学相互融摄的理论仲介,只不过在其各自的理论边界限度之内,其实际所指各有差异,但同时也有义理上的共用性。虽然梁武帝的《中庸讲疏》今无由得见,但作为一位笃信佛教的世俗皇帝而讲《中庸》,这一事件本身就是值得重视的。般若学向涅槃学的转向,佛性问题成为当时学界竞相讨论的重大问题,真谛所译《佛性论》的流行,恐与涅槃佛性问题的深入探讨相关。而《中论》之学的流行,则映衬出它与《中庸》相关的某种具有公共性的、可以共用分析的问题意识。在佛学一边,智者大师对「东流一代时教」做了历史性总结,最终实以「中」统摄一切观行。在儒学一边,则王通《中说》最初表达了「若有隐忧」的文化忧患意识,其实是生怕佛学「侵入」而覆灭了「圣人之道」。这是一个时代的「心结」。循此以论,于是对唐代昌黎公之《原道》便可有别样阐释,其弟子李翱始倡「复性」,《中庸》正式在儒学中获得独特地位。宋代「道学」兴起,其目的其实与文中子、韩昌黎、李习之并无二致。佛教本身自慧能之后虽发生根本性转折,但并非皆束书不观,博学的僧人仍伙,至于宋初,如明教契嵩即以博通内外二学著名,专著《中庸解》;孤山智圆则以「中庸子」自号。窃以为正是在这一独特的思想文化语境中,「道学」应运而生,《中庸》成为经典,而为宋学奠定基本思想格局。
讲者简介
董平,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学术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等职。
长期从事先秦儒家道家哲学、中国佛学与印度哲学、宋明理学与浙东学术以及阳明心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同时从事相关领域的古籍整理工作。
出版著作:《陈亮评传》(1996)、《陈亮文粹》(2006)、《天臺宗研究》(2002)、《浙江思想学术史——从王充到王国维》(2005)、《王阳明的生活世界:通往圣人之路》(2009,2018)、《老子研读》(2015)、《先秦儒学广论》(2015)、《宋明儒学与浙东学术:董平学术论集》(2016)、《道家·佛学·印度哲学》(2023)。此外还有大量古籍整理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