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将于本学年举办“人文对话”系列,邀请多位中外学者就特定议题进行对谈,借此与学生、教师、研究人员和香港以及世界各地对人文艺术感兴趣的人士,共同探索多元化的语言、艺术、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等不同范畴的课题。
若你错过直播,现可于网上重温:
【第四回】声光以外——多感官知觉与艺术创作
近年各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煳,加上通讯科技發达,新型的文化活动与展览,刺激了不同界别的艺术家透过前所未有的方式开拓艺术视野,同时以跨界别的创作与观众交流。这些崭新的艺术项目当中,不少都为观众带来包含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多感官互动体验。这种跨界别与多感官的艺术创作模式,引人深思——艺术有何意义和作用?科技带来怎样的转变?是次讲座邀请四位来自视觉艺术、音乐、表演、策展界别的艺术家与学者,探讨如何透过横跨不同艺术界别的知识与创作方式,为观众带来多感官的艺术体验,并鼓励公众参与艺术活动。
讲者:
伍韶劲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
谭伟平教授(中大艺术系)
潘晓彤博士(中大音乐系)
主持人:
梁学彬教授(中大文化管理文学士课程)
【第三回】「为何不平等至关重要?从电影与科技中反思」
我们都面对各种程度的不平等,是次对谈将从电影研究和应用语言学两个不同的学术范畴,思考如何审视「不平等」现象。电影往往把「先进工业化」城市如东京、上海、首尔、香港等,塑造成富裕、井然有序、活力充沛之地;而「發展中」或「崛起中」的大城市如曼谷、雅加达、马尼拉和胡志明市(旧称西贡)等,则被丑化为贫穷、罪案频生、暴力处处。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理教授Elmo Gonzaga教授将探讨《占士邦》、《叛谍追击》、《变形金刚》、《悍战太平洋》等谍战和科幻电影,如何将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城市与东南亚地区的大城市加以对比。
中大英文系助理教授Ron Darvin教授则会探讨「数码不平等」的现象,而这种不平等并不单纯与是否拥有数码设备或能否互通连接有关。我们使用的设备类型、应用情境,以至接触到的不同文化和社会资源,都会塑造出各种数码作业模式,造成种种不平等现象。同时,部分数码平台如Zoom和Instagram等,其设计及採用的演算法都会影响用家的网上行为,以不平等的方式定位用户。
讲者:
Elmo Gonzaga教授(文化及宗教研究系)
Ron Darvin教授(英文系)
主持人:
Prem Phyak教授(英文系)
【第二回】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诗歌的阅读和翻译
达赖六世仓央嘉措(1683-?)为着名西藏诗人。1930年,仓央诗歌由藏学家于道泉首度译为汉文及英文版,是为走向世界文学视阈之始,时至今日已被翻译为多种语言。本次对谈聚焦于仓央诗歌翻译、误读与再造的情况,以见其传播与接受情况于一斑。
讲者:
陈炜舜教授(中国语言及文学系)
黄钰萤博士(性别研究课程)
主持人:
叶嘉教授(翻译系)
【第一回】香港印象——小城故事与旧日笔迹
香港曾被誉为东方着名的海滨渡假胜地,不同世代的艺术家从香港的自然景色中获得丰富的创作灵感。昔日前往郊外远足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便利,但艺术家依然走遍郊野,以独特眼光俯仰山水,更促进了本地旅游业的發展。姚进庄教授联同马克.巴乃轲先生,分享着名或佚名的艺术家于上世纪40至70年代以香江入画的精彩作品,让我们一起回顾旧日的笔迹,从中找寻香港各处优美的秘景。
讲者:姚进庄教授(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马克.巴乃轲 (Mark R. Barnekow)(芝加哥大学袁天凡、慧敏香港校园行政总监)
主持:Ian Morley教授 (历史系)
语言: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