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儿童或青少年读经说起
王财贵教授十多年前提倡儿童读经,从台湾、大陆,以至于海外,都有其读经的组织,甚有影响,但也引起了很多的批评。此一读经的运动,固然推动了返本的趋势,对传统文化的重新体认,但也产生了一些反例。这种对儿童、青少年给出的,用背诵的方式来培养道德人格的做法,是否对于人生命的发展的辩证的现象,有所忽略。
二、儒家的常道性格及其流弊
儒学具备人生的常道的性格,所以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但由于肯定现实,易受当政者利用,流于政教合一。容易为追求功利、富贵的人所依附,如熊十力先生早年有深切的反省,甚至认为基督教、佛教,乃至道教,比较能避免此一流弊。
三、中华经典的易读与难读
从讨论伦常道德上说,道理不难懂,甚至人人都懂,于是不容易吸引人,但如果要充分以论辩的方式阐明或证成其中的道理,又十分困难,必须要有高度的思辨,才可以达成。这就造成了讲儒学不容易显精彩,但又有深奥而难解处的困境。
四、道德实践一定会面对的困难
康德所说的“自然的辩证”与“根本恶”都与人的道德意识有直接的关系,从人要求自己要无条件的为善,引发了感性欲求的反弹,又在道德意识升起时,引发本来已经存在了以满足感性欲求为先的倾向作进一步的要求,于是就有由善而生恶的奇诡的现象。人在从事道德实践,自觉要求行动的动机纯正时,产生了善与恶纠缠不清、错综复杂的情况,如果不解决此一难题,人的道德实践必不能长久维持。
五、用哲学思辨于道德法则及道德的形上学理论之必要
程伊川、朱子的格物致知论,大略同于康德所说的实践的哲学,或道德的形而上学,这是我近年所提出的成德必须要有哲学的思辨的工夫,此说引发了几位同门师友的批评,但我还是认为这个说法可以站得住,而且可以活化程朱一系理学的工夫论。道德形而上学除了康德所说之义外,也有当代儒学从唐、牟发展而成的,以道德实践通透至天道本体、宇宙生化之理论,而此一作法将不离伦常日用的道德实践,给出了与宇宙生化同样无限、高旷的意义,也使人在实践中体会了高度的灵感,这也是可以使由道德实践而引发的自然的辩证得以克服的作法。
讲者
Prof. Yang Cho-hon (杨祖汉教授)
Visit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CUHK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The Research Centre for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 (RCCPC) will organize an online bilingual (Chinese and English) workshop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Chinese Philosophy on March 4–5 (Friday to Saturday), 2022. The Workshop is designed to facilitate an in-depth discussion (each paper will have 30-min for presentation and 15-min for discussion) among a small group of young and seasoned experts in the field, aiming to bring insights into the studies of Buddhism and Chinese philosophy.
与会者名单:
加拿大
Prof. Chan Wing-Cheuk (Brock University, Canada)
中国大陆
李承贵教授(南京大学)
哈 磊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圣 凯教授(清华大学)
龚 隽教授(广州中山大学)
台湾
尤惠贞教授(南华大学)
林镇国教授(政治大学)
耿 晴教授(台湾大学)
杨祖汉教授(中央大学哲研所 / 东吴大学)
澳门
贾晋华教授(澳门大学)
香港
姚治华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洪真如教授(香港科技大学)
张寿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黄 勇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杨昌杰先生(香港中文大学)
郑宗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郑泽绵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With the Faculty of Art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as one of its sponsors, the Hong Kong Poetry Festival Foundation (HKPFF) has launched Season 2 of Break Out: IPNHK Reading & Dialogue Series in November 2021.
In the latest event of the series, Rita Dove (America) and Cheng Jia (China) will engage to explore American poetry and share their insights via the internet from their respective locations. The program will be broadcast on 12 February 2022 at 8:00pm via Ifeng, Facebook and YouTube.
Poet and Translator
丽塔·达夫 (Rita Dove): 美国当代著名诗人及散文作家,其诗作善于“将历史事件与令人顿悟的诗歌品质相结合”。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出版诗集十馀部,包括荣获普利策诗歌奖的Thomas and Beulah 《托马斯与比尤拉》(1986)、Mother Love 《母爱》(1995)、On the Bus with Rosa Parks《与罗莎·帕克斯同在公车上》(1999) 、Sonata Mulattica 《穆拉提克奏鸣曲》(2009)以及最新的 Playlist for the Apocalypse 《放歌待天启》(2021)等。2011年主编《企鹅版二十世纪美国诗选集》。其诗歌合集《诗集1974-2004》于2016年由诺顿出版社出版。曾连任两届美国桂冠诗人(1993-1995),并在文学和学术上获誉众多,如华莱士·史蒂文斯诗歌奖、美国人文奖章和国家艺术奖章等。现任教于佛吉尼亚大学。2015年,丽塔·达夫亲临广东领取中国著名诗歌民刊《诗歌与人》颁发的国际诗歌与诗人奖。
程佳:译者,任教于广州暨南大学外语学院。译诗散见于《世界文学》《外国文艺》《诗选刊》《中西诗歌》等;译有英国威尔士诗人R.S.托马斯诗选系列三卷,《她把怜悯带回大街上:丽塔·达夫诗选》,美国诗人罗伯特·洛威尔获1974年普利策诗歌奖的《海豚》及其文集《臭鼬的时光》,英国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的《批评的功能》,义大利音乐家卢契亚诺·贝里奥的诺顿讲座稿《记忆未来》,美国经典小说《太阳溪农场的丽贝卡》等。2020年,她所翻译的爱尔兰诗人、剧作家W.B.叶芝诗剧《伊美尔唯一的嫉妒》于广州新年诗会上演。
讲座重点:
- 简介电算文学研究
- 概述流行的撰写语言及环境
- 评估使用语料库如何改变传统的文学研究
- 以使用英语研究非洲文学为例
- 建议如何在其他领域使用这种方法
讲者
Professor Grant HAMILTO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nglish, CUHK
下午2时30分至3时40分
第一讲:撒母耳记–列王纪的重述修辞、君王思想和史实问题
下午3时50分至4时50分
第二讲:奇情异事记先知:圣经的神迹故事
下午5时15分至6时15分
总结、回应及问答
回应:Professor Ingrid HJELM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神学院荣休副教授)及王珏教授 (本院助理教授)
讲者
汤普逊教授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神学院荣休教授)
汤普逊教授(Thomas L. THOMPSON)为著名圣经学者,专研远古以色列史与旧约的关系。早年于美国杜肯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修读历史及哲学及德国杜平根大学受教育,后获美国天普大学优等哲学博士学位,历任美国多所大学的教职,及后远赴丹麦出任哥本哈根大学旧约讲座教授,至2009年荣休。教授治经治史不落窠臼,致力重构古经背后的历史原貌,多年研究硕果累累,著有The Historicity of the Patriarchal Narratives、Early History of the Israelite People、The Mythic Past、The Messiah Myth等专书,至今已发表逾百篇论文,主讲近百场学术讲座,曾任Copenhagen International Seminar丛书总编辑及多份学刊的编辑委员。
教授早于七十年代发表论文质疑创世记中祖宗人物的历史真实性,其见解引起学术界激辩,未获当时学术界普遍接纳,惟教授坚持致力研究,不屈不挠,勇于寻真。现被视为“圣经最低纲领派”(biblical minimalism) 的先驱者及代表人物,为圣经研究另辟新途。
讲座语言:英语及粤语 (英语讲座将提供中文字幕或粤语传译)
讲座形式:网上举行
费用:为庆祝崇基学院七十周年及本院圣堂启用十周年,是次讲座费用全免。
3943 6708/ zoebelle@cuhk.edu.hk
广州地处中国三大水系之一的珠江入海口,南邻大海、北通中原。先秦时期,环珠江口地区已有密集的人类活动,并与周邻地区开展密切交往。
公元前214年,秦平岭南,建蕃禺城,是广州建城之始。自此以后2000多年,广州城市中心未改,并不断拓展,同时通过海路与世界各国开展持续的经济贸易、技术传播、人员往来和文明交流互鉴,形成了依山面水的地理格局、清晰延绵的发展轨迹、持续不断的海外交往、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
本报告以考古成果为主,结合历史文献和文物史迹,阐述广州城的发展变迁,并论及环珠江口地区的人类历史文化演进。
讲者
易西兵(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文博研究馆员)
200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进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院)工作至今。长期致力于广州城市考古发掘和研究、城市考古遗产保护,主持了广州地区数十项古遗址、古墓葬群的发掘,参与了广州地区一批重要考古遗址的保护展示。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的价值研究、保护规划和宣传展示,策划了多个海丝主题展览活动。近年统筹策划了南汉二陵博物馆的多个陈列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主编或编著《广州考古六十年》、《西樵山遗址考古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史迹》等。
rpcaa@cuhk.edu.hk (3943 0454)
课程简介;
学生及校友分享;
即时提问
“中国文化体验系列 — 中国书法班”导师陈冠男博士及一众学员,即席挥毫,赠送吉祥挥春给中大师生。出席者亦可自行书写,一同迎春接福!
3943 7394 / ics-general-office@cuhk.edu.hk
主持人:Ian MORLEY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与谈人:
Gregory GORDON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
马思途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穆秋瑞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
墨瞻史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卜永坚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Christopher ROBERTS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法律学院)
孙达文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Conducted online via ZOOM (Meeting ID: 990 8868 4183)
https://cuhk.zoom.us/j/9908868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