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声纹鉴定/司法语音学发展概览(1988-2021)
本讲座将对中国大陆声纹鉴定/司法语音学三十多年的发展情况进行概述,分别从发展历史、基本现状(实际案件、鉴定机构、鉴定人、行业组织等)、标准化建设、实验室运行、能力验证、庭审实践、人才建设、问题与经验等角度进行介绍,对国内声纹鉴定/司法语音学领域内的争议问题和研究热点进行讨论,并对中外发展历史进行对比分析。
讲者:曹洪林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
曹洪林,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实验语音学博士,瑞士苏黎世大学语言学系访问学者;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国家级司法鉴定中心)声像资料鉴定室主任,高级工程师。从事声纹鉴定方向的科研、教学和鉴定实践工作14年;主持教育部、公安部等项目5项,参编声纹鉴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4项;办理各类声纹鉴定案件300多件。现任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委员、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智慧语音工作组委员、《刑事技术》编委等职。
中大艺术文学硕士课程讲座:“在中学视艺科教授中国艺术是否可行?”
香港艺术教育旨在培养美感触觉和文化意识,然而中国书画于中学阶段的教育中并不常见。除了香港教育局的政策外,艺术教师的专业培训、香港艺术教育的多元文化发展意向等亦不容忽视。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藉相关课题,将举办中大艺术文学硕士课程讲座,并以“在中学视艺科教授中国艺术是否可行?”为题,邀请各个领域的嘉宾进行分享,详请如下: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办
讲者:梁崇任、陶淑慧、刘莹、邓国荣
主持:谭伟平
参与人数:由于疫情关系,现场观众人数限制为45人内,座位先到先得,如有意参与现场讲座,请于2021年10月19日23:59前填妥google form登记报名,完成登记者会在三个工作天内收到电邮通知报名结果。
讲座登记: https://forms.gle/HF7YWvM2JU64BB4s7
讲座同时亦会于 中大艺术 The Art of CUHK Facebook 进行直播。
【研究新动向讲座第十三讲】从“文”向“道”──十四世纪初日本宫廷学风的嬗变
讲者:杨洋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主持:萧振豪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Zoom ID:963 9839 2574
密码:899419
无需报名,欢迎参加
汉学讲座(三):韩国鲁迅学百年:历史与成果、特点
由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联合研究中心主办、北京语言大学章黄学术理论研究所协办的“汉学讲座(三):韩国鲁迅学百年:历史与成果、特点”,将通过zoom视讯举行,详情如下。
讲者:朴宰雨教授,韩国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部教授
Zoom公开讲座
会议 ID:963 2833 4136
密码:865829
会议连结:
https://cuhk.zoom.us/j/96328334136?pwd=ZDhTY25UeCswWFE2d3VjS2FWazZTQT09
南都梦粱录:黎简、谢兰生与乾嘉间广东文人生活
广东清代经济的黄金时期,是在乾隆到道光初年,这一百多年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也产生了大收藏家,风雅的商人,著名的书画家与艺术家等。本讲座以黎简和谢兰生两位代表性的文人为例,从一个侧面展示文化和艺术的兴盛,以及他们与商业社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代表了鸦片战争之前广东典型的社会生态。
讲者:梁基永博士(广东文献学家)
梁基永,出生于广州西关的清代科举与洋商世家,广州中山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广东文献学者与收藏家、书画家,对广东历史文化各学科多有涉猎,著述有《黎简》、《李文田》、《清代禁毁书目考补注》、《岭南草木状》、《清代翰林与香港》等。
登记现场参与(必须事先留位,入场时请出示确认电邮)
报名连结:bit.ly/3mKksoU
登记参与网上讲座
报名连结:bit.ly/3oRz9Jp
贸易发展与经济转型——明清时期海外贸易与外销瓷业
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随著贸易制度转型与发展,在全球经济与市场需求刺激下,江西景德镇,广东广州、佛山、潮州,福建德化、漳州等地外销瓷业蓬勃发展,在生产-技术-运输-销售-消费链条中形成跨区域的面向国际的运营方式和网络体系,瓷器大批量输往全球市场,“海上陶瓷之路”比“海上丝绸之路”不遑多让。外销陶瓷业成为沿海地区经济的增长点,是早期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与世界互动对接、率先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外向型手工业部门。
讲者:
李庆新博士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
李庆新,历史学博士,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海洋史研究》主编,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史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海洋史、经济史、中外关系史及广东史。著有《明代海外贸易制度》《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中英韩语版)《广东通史》(古代上、下卷)《广东改革开放史(1978-2018)》等。
前来文物馆参与(必须事先留位,入场时请出示确认电邮)
报名连结:bit.ly/3arEezW
参与网上讲座 (腾讯会议/VooV)
报名连结:bit.ly/309zOf3
查询
eocartmuseum@cuhk.edu.hk/ 3943 7374
惊艳:“中国风”与明清外销瓷
随著中西贸易的兴起,至17世纪,中国的陶瓷器、丝绸、家具、漆器、扇子、屏风、刺绣、壁纸、象牙雕刻、银器等工艺品和艺术品大量输入欧洲,为欧洲的王室、贵族及富有阶层人士所钟爱,由此在欧洲掀起了一场波及家居装饰、园林设计、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的中国热。这股中国热潮不仅体现在对中国工艺品和艺术品的追逐,还体现在当时的欧洲设计和装饰艺术领域里,出现了以中国人物或中国动植物、风景为题材;在色彩配置、构图形式上也部分地借鉴了东方艺术的特色。由此,还引发了欧洲社会对中国知识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摹仿。这就是所谓的“中国风”,也有人称之为“中国趣味”或“中国热”。 实际上“中国风”所蕴含的并不仅仅是中国元素,有时也融入了一些日本、泰国、印度等等东方国家的艺术元素。只是由于当时西方人对遥远的东方国家并不能仔细地区分,因而笼统地称之为“中国风”(chinoiserie)。
“中国风”兴起于17世纪中叶,在18世纪达到顶峰,自19世纪逐渐式微,在接近两个世纪里风靡欧洲。“中国风”体现出与欧洲当时流行的洛可可艺术水乳交融的特征。18世纪晚期,新古典主义兴起,“中国风”逐步退出流行,并于19世纪早期结束。在“中国风”盛行的近两百年里,陶瓷器一直是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在此期间的中国外销陶瓷对欧洲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中国瓷器装饰宫殿、家居、花园等,或在宫殿、府邸内设置中国瓷器展示室。
二是成套餐饮用具的定制,使中国陶瓷器渗透于当时欧洲富有阶层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三是人物瓷塑的流行。
四是中国外销瓷器中洛可可元素的完美呈现。
五是欧洲来华定制的瓷器中,彰显个性和凸显身份地位的纹章瓷大量出现。
六是对中国传统纹样瓷器的追捧。
七是外来定制的器物大增,使明清瓷器中西方器型、西方纹饰的器物数量剧增。
八是对中国陶瓷器的模仿及中国风瓷器的生产。
讲者:黄静主任 (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黄静,198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同年到广东省博物馆工作。现任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广东省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广东省文物行业协会理事。广东省博物馆协会藏品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从事古陶瓷的研究、鉴定、陈列展览等方面的工作,尤其侧重于古代外销陶瓷的研究。主持展览多个。已发表学术文章数十篇,出版学术著作《扬帆珠江口——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与外销陶瓷》、《器成天下走:明清外销瓷研究》等。
前来文物馆参与(必须事先留位,入场时请出示确认电邮)
报名连结:bit.ly/3FtZKlX
参与网上讲座 (腾讯会议/VooV)
报名连结:bit.ly/3DoocmK
查询
eocartmuseum@cuhk.edu.hk/ 3943 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