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Cong Quartet对话
Artists-in-Residence, MA in Music
Programme
Dmitri Shostakovich | String Quartet No. 3, Op. 73
Free admission
Registration is required |
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php?id=13637863
历史文化遗产日:法国天主教修会历史建筑导赏
Professor Jack Cheung will introduce the Chapel’s architectural glamour, and the historic contributions of Sisters of St. Paul de Chartres to Hong Kong’s social welfare services.
Mr. Alex Cheung will guide you through two historic buildings on St. Joseph’s campus, which epitomises the missions of De La Salle Brothers, who have been committed to educating the poor for nearly one and a-half centuries.
Speakers:
Professor Jack Cheung, Associate Director of Leung Po Chuen Research Centre for Hong Kong History and Humanities.
Mr. Alex Cheung, a PhD student at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CUHK.
中国考古艺术研究计划讲座系列(七)-- 直挂云帆济沧海—— 水下考古与「南海Ⅰ号」沉船
水下考古学是对一切水域遗留下来古代人类文化遗存进行调查、发掘和研究的一门考古学分支学科。欧美国家因其所处的历史环境背景,较早地涉足水下考古领域。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西风东渐,日本及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先后于水下考古学开展了尝试性工作。八十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开展水下考古工作。其中,经历了偶然发现、水下调查、整体打捞、保护发掘并向公众展示各个阶段南海Ⅰ号具代表性的考古工作。
「南海Ⅰ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沉船,发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一处极重要的水下文化遗产,现保存于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展示。经过考古发掘,「南海Ⅰ号」沉船全貌已逐渐展示在世人面前。沉船船体保存较为完整,属于中国传统「福船」类型,具有安全系数高、抗风浪性好、装货量大、适宜远洋航行等特点。沉船属于南宋时期从中国南方港口(泉州)出发的一条满载的贸易商船,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堪称我国水下考古之最,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出水文物中还有各类金、银、铜、铅、锡等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人类骨骼、矿石标本以及动植物遗存等。是瞭解南宋海上贸易的重要实证材料,显示了当时中国与国外贸易的主要内容,证实并补充了历史的相关记载。大量的贸易瓷器是为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外销品种,而不同文化的审美、器型、工艺等也对中国瓷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铁器、铜器、丝绸等手工艺製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业已成为输出的主要货物;大量金、银、铜币的出现,显示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并涉及到海外贸易体系当中。
十世纪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外交流已极为频繁,海上丝路开始进入极盛时期,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使得在中国南部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南海海洋文明,由其建构的南海海洋文明圈成为联繫东西方的桥梁和窗口。沉船所处的「海上丝绸之路」开闢时间虽然较晚,但其辐射范围更广,社会影响更大,持续时间更久。其航道的开闢及海上网络的不断扩展,获益于东西方的共同开拓。通过海洋交通,相距万里的人们得以将各自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现于对方面前,交换特有的生产产品,将不同的种族联繫起来,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南海Ⅰ号」上的大量珍贵文物多具有文化交流、融合的特点,充分展现了在古代中外经济贸易及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与文明互见的历史。
讲者简介
孙键,1965年11月22日出生,研究员。1987年于南开大学毕业,1987年-2009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工作,2009年调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长期从事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参加了历年来的主要水下考古工作。主持了「南澳Ⅰ号」明代沉船考古发掘、「南海Ⅰ号」宋代沉船考古发掘、均州城水下考古调查等工作,获得2010、2019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奖、考古论坛201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奖。
现为「南海Ⅰ号」宋代沉船考古发掘领队,政府特殊津贴,中宣部「四个一批」专家、科技部「海洋出水木质文物保护」课题首席专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中国海洋遗产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必须报名参加
查询
文学院于2020年研究评审工作的表现
文学院很高兴与大家分享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于 2021 年 5 月 24 日宣佈的「 2020 年研究评审工作」结果。简而言之,在人文和艺术方面,文学院大部分的研究(74%)获评为处于「世界领先」及「国际卓越」水平。
「 2020 年研究评审工作」是教资会持续评核八所教资会资助大学研究表现的一环。是次研究评审工作历时6 年(2015-2020),採用标准参 照评估方法,包含以下三个评审元素:
- 研究成果的原创性(originality)、重要性(significance)和严谨性(rigor);
- 研究影响的范围(reach)和重要性(significance);和
- 研究环境的活力(vitality)和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
「 2020 年研究评审工作」总共设立41 个评审单位,文学院的学科佔了 11 个评审单位。在这 11 个单位中,其中 8 个(历史、语言学及语文 研究、中国语言与文学、宗教研究、哲学、人类学、英国语言及文学、翻译)在研究成果、影响及环境方面的表现尤其出色。(如欲了解更多 资讯,请参阅教资会的网页。)
诚如英国语言与文学评审单位代表David Huddart 教授所说:「人文学评审小组中所有评审单位都表现良好,令人振奋。我们欣悉本学科所涵 盖的部分研究领域获评为『世界领先』,我们会继续致力保持卓越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文学院提交的研究影响个案中,超过六成的个案在其影响范围和重要性方面获得极高评价。 13 个研究影响个案中有 5 个获评 为「世界领先」,例如由宗教研究评审单位提交的“Capacity Building Support Towards the Realization of LGBT Equality”。另一个出色个案是 享誉海外之汉达文库,它显着地扩大了公众对中国古代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的认识及普及。
院长唐小兵教授曾多次感谢并祝贺所有文学院的研究及行政人员,让文学院在是次「 2020 年研究评审工作」中取得圆满成功,他说道:「我 们应该为此评审结果感到自豪,文学院将会在未来的日子共同在学术研究方面创造更好的成就。」
留下来的人——卫理公会四位中国会督的终章
去或留?不同时代的信徒都被迫回答这个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卫理公会在大陆的不少工作都被迫中断或转型,黄安素 (Ralph A. Ward)、力宣德 (George Carleton Lacy)、江长川、陈文渊等四位会督的人生也经历重大改变:有不幸离世的、有离开大陆,在香港和台湾重建教会的;也有选择留国牧养,却被捲入政治漩涡之中的。是次讲座将会分享他们在人生终章裏的挣扎、抉择与光辉。
网上讲座│粤语主讲│费用全免│敬请报名
日期:18-08-2021
时间:下午8时正至9时30分
语言:粤语主讲
地点:ZOOM online
报名:https://bit.ly/methodist0818
讲者
洪善丰先生│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 宗教学哲学博士生
主要研究循道卫理宗在华历史,同时涉猎香港教会历史。他于香港大学取得法学士及社会科学学士(政治学与法学)。毕业后在宣教机构工作;主力服侍中国教会。2019年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取得神道学硕士,获奖的毕业论文研究卫理公会江长川会督对政权转变的应对。
查询
查询:www.csccrc.org 或 WhatsApp – 27703310 (曾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