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是一项透过文本分析与民族志实地研究,对中国民间宗教在日本德川幕府时期(1603-1868 年)的认受和本土化进行的开创性研究。此拟定项目将透过对德川幕府时期的文本分析及在日本神社和佛寺进行的民族志实地调查,对日本德川幕府时期各种中国民间信仰与习俗的普及和本土化进行开创性研究。研究包括日本对妈祖、钟馗、神农、大禹、伏羲和关羽等主要中国民间宗教偶像崇拜的接受和演化,也会仔细研究石敢当等宗教物品如何被归化,以丰富日本本土的宗教文化。这些中国神明通常都会被转化为日本神道教的神灵,被授予神道称号,供奉在神社中,并以神道方式受到参拜。神道化帮助日本人跨越心理关口,将对外来神灵的崇拜合理化。这些被归化的中国民间宗教也不时反映于德川幕府艺术、文学和民间传说之中。本项目获优配研究金资助,将展示中国民间宗教如何融入日本的神道框架,以及日本如何利用中国元素丰富本土文化。相关成果已结集成专著《和魂漢神--中國民間信仰在德川日本的在地化》,于2021 年 1 月发表。
恭贺杰出教学及研究奖得奖者
文学院恭贺中国语言及文学系黎必信博士获颁2018年度校长模范教学奖殊荣。校长模范教学奖于1999年设立,每年由各学院院长及教务会通识教育委员会提名教学表现卓越的教师,并由校长颁授奖项予获奖教师。
文学院同时恭贺中国语言及文学系郭必之教授及英文系博士毕业生雷拓博士分别获颁2018年度青年学者研究成就奖及2018年度研究生学术成果奖。郭必之教授凭其着作Southern Min: Comparative Phonology and Subgrouping (Routledge, 2018) 获奖,雷拓博士则凭期刊文章 “Profound Farce: William Shakespeare’s The Comedy of Errors as farcical scepticism” (载 Cahier Élisabéthains: A Journal of English Renaissance Studies, 2018, Vol. 97(1) 4–19) 获奖。
两奖自2002年设立,以嘉许出色的研究成就及鼓励优质研究。青年学者研究成就奖颁予校内45岁以下,助理教授职级或以上的全职教师;而研究生学术成果奖则颁予校内全日制或兼读制研究生。两奖皆由各学院院长每年推荐一位研究成果最优秀的候选人参选,经研究事务委员会评核后,再交予大学行政与计划委员会审批。
中大开发大脑测试以预测婴儿未来语言发展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语言学者及儿科专科医生,最近研发了一套崭新的脑电图测试技术以预测婴儿长大后的语言能力,让家长尽早得知问题,并透过早期介入或训练,改善孩子的语言能力或减低语言障碍的严重程度。
中大何鸿燊认知神经科学教授黄俊文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联同中大医学院儿科学系的梁廷勋教授及林鸿生教授,研究利用脑电图测试去预测婴儿长大后的语言能力水平。团队早前招募了118名12个月或以下、家庭以中文为母语的婴儿,安排他们接受脑电图测试,检查他们在看护人抱著睡觉的情况下,神经系统会对中文语句声音作出甚么反应;在约一年半后,这些幼童均懂得利用口语沟通,研究团队便安排一次语言测试,评估他们的语言能力水平。研究团队其后综合及分析脑电图及语言能力测试所得的数据,构建出一套个人语言发展预测计算程式。
由于语言能力与精神健康、行为调整、学业成就及就业发展密切相关,语言能力不佳或会对个人及社会带来长远负担。在没有任何介入的情况下,语言能力会相应地平稳发展——2岁时语言及沟通能力在平均水平以下的儿童,到15岁时依旧会处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以下。这种发展稳定性一部分源于儿童身处的环境,包括与父母的交流方式。由于年幼儿童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最大,早期介入是改善语言能力,及预防语言障碍的有效方法,而且愈早介入,其效果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亦愈大。
早期介入对于不同层面的个人发展,包括语言,均十分重要。黄俊文教授表示:「普遍家长都不希望在问题浮现后才处理,正因如此,预测工具十分重要。若能预见孩子将来的语言发展会面对挑战,我们会希望他更多参与促进语言发展的活动,甚至接受相关治疗。」
研究文章的共同作者、中大大脑与认知研究所Nikolay Novitskiy博士表示:「此项崭新技术的特点是能够个别地为每位儿童作出准确的预测。」
梁廷勋教授表示:「我们利用神经测量数据构建全新的预测模型,其预测表现远超其他用传统临床指标(例如出生时体重及怀孕周数)来计算的模型。」
黄教授解释:「口语发展始于婴儿分辨语调细微分别的能力,例如广东话中『妈』及『马』的不同声调。掌握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如何编写及区分语音,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去预测早期语言发展水平。另外,由于婴儿未能说话,我们无法利用行为方法可靠地衡量其语言发展的进度,因此简单的脑电图测试是最合适的选择。」
林鸿生教授补充指:「我们希望这个脑电图测试及预测演算法将来可纳入新生婴儿听力普查测试,除检查婴儿听力是否正常外,更可以收集数据以评估日后出现语言障碍的机会。」
此项研究获得创新及科技基金拨款支持,研究结果已获学术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接受刊登(论文预印本已上载到:https://doi.org/10.23641/asha.14896809),并由初创企业「科进语言及学习方案」开发成一套名为「精准聆听」的脑电图语言发展预测技术,为家长提供一系列个人化的支援服务。
黄教授将会举办两场网上研究成果分享会,分享研究成果及促进早期语言发展的方法,诚邀0至3岁幼童的家长参加。详情及报名方法可浏览以下网址:
第一场:2021年7月17日上午11时
https://cuhk.zoom.us/webinar/register/WN_R12nmescR9qgWEG20cP9lQ
第二场:2021年7月21日下午8时
https://cuhk.zoom.us/webinar/register/WN_qpj5Wcy9SziuEnNFte7GYw
关于研究团队
黄俊文教授现担任中大何鸿燊认知神经科学教授及中大大脑与认知研究所所长,教研成就出众,曾获多个奖项包括2021年古根汉基金奖。黄教授一直致力将研究成果转化,贡献社会。他的团队早前获得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的拨款,成立初创企业「科进语言及学习方案」,并建立一套名为「精准聆听」的脑电图技术,以预测语言发展。
梁廷勋教授现担任中大医学院雅丽氏何妙龄那打素慈善基金会儿科教授、中大卓越儿童健康研究所创所所长,以及香港儿科医学院副院长,他致力研究儿童免疫及过敏疾病,并推动本港儿童健康和儿科疾管理相关的跨学科研究。林鸿生教授现时是中大医学院助理院长(教育)及儿科学系教授,专注研究新生婴儿科及小儿呼吸内科。
2021-22年度优配研究金及杰出青年学者计划的资助结果
研究资助局(研资局)早前公布2021-22年度优配研究金(GRF) 和杰出青年学者计划(ECS) 申请结果,文学院获批共23个研究项目,令人鼓舞。
优配研究金(GRF)为表现卓越或潜质优厚的学者提供额外资助,而杰出青年学者计划(ECS)旨在培育新进学者,帮助他们为日后的教学及研究事业作好准备。
今年,文学院获批资助总金额达950万港元。当中,除了来自不同学科的 16 个 GRF 项目外,我们非常欣喜得悉ECS的申请成功率达到了创纪录的 80%,这反映了我们学院的年轻学者在学术和研究两方面均有庞大的發展潜力。文学院副院长(研究)邓慧兰教授祝贺所有获得资助的申请者,希望日后能与他们分享和交流研究成果。正如她所说:「研究能够推动知识创新及提高学术环境的水平,而各项新發现亦会促进我们对艺术和人文学科的理解,最终为社会带来裨益。」
23个获得资助的研究项目中,英文系助理教授Professor Ron Darvin 的研究项目是其中之一,项目题为《语言与数码学习:探讨香港年青人的数码素养与其所获资源差异之关係》(Language and e-learning: Investigating the digital literacies of Hong Kong youth with unequal access to resources)。他表示:「在构思及设计整个计划的过程中,充分表现出能够获得像ECS这样的资助,不单止是个人想法的独创性,还结合了一些集思广益的成果和群体的协作,以及中大社群的支持和鼓励。」
文学院承诺继续致力支持学术研究,进一步促进个人和协作研究的發展,以及将不同的研究成果回馈到社会,令研究效益扩大致非学术领域。
日本德川幕府时期的中国民间宗教神道化
北岛荣获第二届「大伴家持文学奖」
文学院荣誉教授赵振开教授(北岛)于2021年7月3日获颁第二届日本大伴家持文学奖。
「大伴家持文学奖」于2017年设立,以庆祝日本八世纪诗人大伴家持1300周年诞辰,并表彰全球的优秀诗人。评选委员会共六位文学家组成。候选人由各国文学家、诗歌专家及诗人推荐。赵教授从本届109名来自24个国家及地区的候选人中获选为得奖人。
评委主席中西进表示:「北岛是隐喻的高手,而且熟练地运用语言是他的强项。他的诗歌中常常有两个自我在对话,一个是作为肉体存在的『我』,它表现为由历史、背景、风景构成的『旋律』;一个是被称为『爱人』的作为诗歌灵魂存在的『我』。北岛将自己作为『肉体性存在』和作为『诗歌灵魂的存在』完美地交织融合在一起。」
北岛原名赵振开,1949年生于北京,1978年与友人合辧文学杂志《今天》。自1987年起,他在欧美及香港多所大学任教。教学以外,北岛致力于诗歌教育。2009年创办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诗歌活动——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并于2018年创办香港诗歌节基金会。他的作品被译成30种文字。他曾获多个奖项,包括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古根汉奖、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最高荣誉金花环奖等。他现为布朗大学荣誉博士及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黄俊文教授获2021年古根汉基金奖殊荣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何鸿燊认知神经科学讲座教授及语言学教授黄俊文教授,近日获颁2021年古根汉基金奖。这个享负盛名的学术奖项旨在嘉许在文学及科学学科取得瞩目成就的杰出学者,支持及鼓励他们在各自领域持续不懈探索。
自1925年成立至今,获颁古根汉基金奖的学者超过1万8千人,当中包括超过125名诺贝尔奖得主,以及众多普立兹奖、图灵奖及其他国际奖项的得主。
研究侗语在基因及语言演化之间的关係
黄俊文教授是杰出的语言学及认知神经科学家,以及中大大脑与认知研究所所长,研究范畴相当广阔,包括生理及文化等因素对语言及认知發展的影响、基因与语言演化的关係等。
语言学研究一直都围绕着一个问题 —「语言如何演化」。全球现存的语言有超过7千种,而且会不断演化,持续出现全新的语言特徵。在「基因影响语言演化」的假设下,同一语言群组在遗传上会较倾向处理或产生同一语言特徵,从而导致新特徵的出现或长久保留在该语言系统中。在2020年5月發表的研究(详情可参阅相关新闻稿及相关文章),黄教授的团队首次提出直接及明确的实验证据,指出语言声调特徵与ASPM基因的关联。
获得古根汉基金奖的支持,黄教授将领导研究团队继续探讨基因与语言演化的关係,下一步会集中研究侗语,并计划前往内地贵州地扪侗族村实地考察及採集资料。侗语属于侗台语系,是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侗族的主要方言。它拥有全世界最複杂、独有的音调系统。除了9个声调外,它还有不同语调及声调符号。
黄教授表示:「侗语的音调複杂性可能加速了语言特徵的演化,强化词彙语调及基因的关联。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今年古根汉基金奖其中一名得奖者,有机会参与侗语演化的研究。」
中大文学院院长唐小兵教授:「黄教授在语言学及脑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卓着,获奖是实至名归。我很高兴及期待黄教授在基金奖的支持下,开展新的研究项目,为社会带来裨益。」
关于黄俊文教授
黄俊文教授在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分别获取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学士及博士学位,之后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完成神经科学博士后研究。黄教授同时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独立科学家奖、香港研究资助局人文学及社会科学杰出学者奖的得主,并三次获颁中大文学院杰出教学奖。
全称量化及相关概念的跨语言研究及其语义地图
汉语量化现象中,研究得最多的当属全称量化(universal quantification)。这是因为全称量化是逻辑中最基本的量化手段,而自然语言量化研究则往往就是从最基本的逻辑量化关系开始的。目前,汉语全称量化研究成果颇丰,但对于相关量化现象和量化机制的认识仍然不够清楚,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比如,对于全称量化关系在汉语中是如何实现的这一问题,学界就有不少争议。汉语「都」常被分析为全称量化词,但也有研究认为「都「不含量化义,而是标记焦点、梯级默认、反预期、加合、最大化、穷尽性等其他非量化的功能。
在此背景下,本項目旨在從如下三方面推動對自然語言全稱量化的研究。
- 明確漢語全稱量化成分的範圍,並梳理清楚上述概念與全稱量化的關係和區別。我們認為,漢語「都」的核心意義就是全稱量化,而其多重用法則是由量化域的不同構成以及量化結構映射的不同方式導致的。
- 為漢語全稱量化成分提供更精確的語義分析。為此,我們會重點研究一些此前學界未曾關注或較少關注的語言現象,如多個全稱量化詞的共現、「每」-短語除了全稱量化詞以外的特殊用法,因為這些特殊的量化現象可能對傳統量化理論的基本假設構成挑戰。
- 在上述兩方面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將進一步通過跨語言比較勾畫出全稱量化的語義地圖,揭示全稱量化的概念空間(conceptual space)。
本項目可以加深對於全稱量化以及相關概念的認識。在實證的層面上,本研究將揭示新的量化手段,豐富量化研究的世界版圖。在理論的層面上,本研究結合了形式語義和類型學研究,構建了獨特的理論視角,促進自然語言研究與邏輯語言研究的交叉融合,對於發掘語言的普遍性特徵以及語言習得機制也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2020年校长模范教学奖得奖教师:蔡玄晖博士
文学院恭贺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蔡玄晖博士获颁校长模范教学奖2020,奖项旨在表扬她热心教学,对教育贡献良多。
蔡博士对获此奖项深感荣幸。她说:「老师应甘当垫脚石,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助学生走向宽广未来。」
对于教学理念,她分享道:「教学上,我偏爱纵横交叉。纵向带领学生瞭解中国文学史的發展脉络,再由文学反思人类社会的發展进程;横向鼓励学生阅读比较同一主题不同观点的文章,瞭解人类思维的多样化。不管未来世界如何变化,博古通今、兼容并包的年轻人必能适应。」
校长模范教学奖于1999年设立,以表扬杰出教师。文学院至今已有22位来自10 个不同部门及教学单位的教师获颁此奖。
「人造风景 」──在香港的城市奇观中寻找公共性
香港公共空间的大屏幕越来越多,许多大厦外墙都变成屏幕墙,展示各种互动信息,成为独特的城市景观。本论文以个案研究的方式,针对「人造风景」(于亚太区最大的LED户外屏幕举行的场域特定媒体艺术项目)进行探讨。这个个案展示了公众屏幕如何充当媒介,让艺术家得以在公共空间中激发无中生有的想象,探索颠覆感知的潜力,带领公众反思闭路电视、消费主义与城市化急速发展带来的问题。
「人造风景」同时突显出公众屏幕如何可以透过艺术,带领公众体验另类场景,塑造观感与主观谈判的可能。本论文透过探讨不同艺术品如何扩展公共性的概念,以及如何修复建筑环境、媒体科技、艺术家、公众与日常生活的相互构成关系,就公众屏幕的观看模式、公共空间的质素和城市策展策略提出了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