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时十五分,郑诗灵从容步到人文馆的办公室,白粗框眼镜、鲜明五官、刺猬头和修长的一身黑,教人定睛。自小演话剧的人类学家,当年在父亲要求下放弃演艺学院的最后面试,但人类学与演戏,到头来都是一样事情:优秀的人类学者与演员,有胸襟融纳生命千姿百态,不固执自己的喜恶和见解。
莫碧琪教授
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
莫碧琪教授于香港中文大学取得中国语言及文学学士学位(一级荣誉毕业),并于英国剑桥大学先后取得语言学哲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其后自2006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于2022年8月获委任为文学院副院长(学生事务)。
莫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为语音学,其研究兼及言语产生与感知,侧重跨语言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语音的音段与韵律特征均属其研究范畴,近年来更多聚焦于韵律特征,特别是声调现象。不同条件下的语音习得,尤其是声调习得,为莫教授研究工作之重要课题。除就语音模式开展理论研究外,其兴趣亦涵盖语音鉴证,研究语音模式与说话人个体身份间的联系。语音学领域外之研究兴趣则包括双语者心理词库等。
聪明人的心得知识; 智慧人的耳求知识。
箴言 18:15
Jette G. Hansen Edwards 教授
英文系
Professor Jette G. Hansen Edwards是香港中文大学应用英语语言学教授兼英文系主任,她来自丹麦并于美国就学,为威斯康辛大学密尔瓦基分校英文学士及普渡大学英文硕士,并为俄亥俄州立大学外国与第二语言研究博士。
Prof. Hansen Edwards于2003年来港,2005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并由2017年起担任英文系主任。她是香港人文学院院士及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20年研究评审工作的人文学学科小组委员,并自2010年起成为敬文书院教职员。
Prof. Hansen Edwards的研究兴趣广泛,涵盖第二语言/多种语言音韵习得、变异和使用、世界英语(以香港英语为主)及第二语言写作。她的核心研究工作是挑战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支配地位,以鼓励多语言学习者和英语使用者。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亚洲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旨在转换英语教授中的教学实践以适切迎合多语言学习者的需要。
Professor Hansen Edwards就其广泛的研究范畴出版了不少著作,包括与M. L. Zampini共同编辑《Phon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8 & 2011,《Studies in Bilingualism》,John Benjamins),被视为第二语言音韵学中的开创性著作。她最近亦著有《The Sounds of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An Introduction to Phonetics and Phonology》(2022,剑桥大学出版社),此为首本以世界英语与社会语言学变异作为英语语音学和音韵学研究核心的书刊。此外,她正在撰写另一本名为《Social Factors in L2 Phonetics and Phonology》的刊物,同样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于2022年出社。她并就香港英语的语言态度和音韵特色发表了不少文章,其对香港英语的研究更曾被《经济学人》引用。
Professor Hansen Edwards 的工作除了研究挑战语言霸权及改变教学实践,她亦开发了一个名为“Telling stories: Linguistic diversity in Hong Kong”的网站并开放予公众使用。此项目获社会创新及创业发展基金资助,旨在提高公众对香港的丰富文化和语言遗产、以及本地少数族裔与聋人社群的文化和语言之认识,同时记录并保护香港的濒危语言,为教育工作者、学校、学生和学者提供教材和研究资源。
“The mass of men lead lives of quiet desperation. What is called resignation is confirmed desperation.”
(Find your true path and do not allow your fears to stand in the way of following your dreams)
By Henry Thoreau, Walden, 1854
唐小兵教授
冼为坚中国人文学教授
唐小兵教授于2019年9月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院长,并获授衔为冼为坚中国人文学教授。2020年2月开始兼任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在加入中大前,唐教授于2008年至2019年期间,任美国密歇根大学Helmut F. Stern现代中国研究教授及比较文学讲座教授。此前唐教授在1991年至2008年间曾先后任教于南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及科罗拉多大学博德分校。
唐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现代和当代中国文学、视觉文化、艺术史、声音研究及文化政治,曾出版多本著作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英文著作包括Global Space and the Nationalist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he Historical Thinking of Liang Qichao(《全球空间与现代性的民族主义论述:梁启超历史思想论》,史丹福大学出版社,1996年)、Chinese Modern: The Heroic and the Quotidian(《中国现代:英雄的与日常的》,杜克大学出版社,2000年)、Origins of the Chinese Avant-Garde: The Modern Woodcut Movement(《中国先锋艺术的起源:现代木刻运动》,加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其于2015年出版的Visual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Paradigms and Shifts(《当代中国视觉文化:范式与转换》,剑桥大学出版社)分别于2018年及2020年翻译为中文及韩文,中文译本《流动的图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入选广州《南方都市报》2018年度“十大好书”及AAC艺术中国年度最佳出版物。
唐教授的中文书籍包括译著《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教授讲演录》(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以及其主编的论文集《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此外还有2021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我深爱我们一起相处的这些夜晚:美国当代诗选》;202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唐教授翻译的美国诗人比利.柯林斯的诗集《漫无目的的爱》。
2011年,唐教授为美国密歇根大学美术馆策展了《多重印象:当代中国木版版画》。2022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唐教授编辑的中英双语画册,《梦向家园:恩迪·珀斯科维奇版画作品》。
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间,唐教授为香港诗歌节基金会策划并监制了“突围:朗诵与对话--香港国际诗歌之夜系列”的第二季。通过凤凰网、YouTube和Facebook等平台网上直播,一共吸引了超过285万人次观看。最近,唐教授担任了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23 (IPNHK 2023) 的总策划。在北京、上海、杭州、香港等地举行的一系列活动中,IPNHK2023向广大诗歌爱好者介绍了阿根廷著名诗人迪亚娜·贝列西。该系列节目于2023年12月线上播出时,吸引了全球超过308 万人次观看。
我相信人文教育或者说博雅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只有透过人文教育,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握人类历史的丰富成果,才有可能去想像一个共有的、值得追求的未来。在不断变化、充满挑战的当下,人文教育也为我们寻找更好的答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有诗有灵的生命书写
识玩识读书的人类学系副教授,是不卖帐的性情中人。看她手挥目送,用亮丽声音拈来学者论述,谦卑叙述自身理解,仿佛触碰到烈女外表下细腻善良的灵魂。妈妈是钢琴家,但郑诗灵纤长的双手,没有去敲黑白键;她选择提笔,以铿锵书写奏出社会边缘一群——南韩美军基地外劳性工作者和滞港非裔难民的心曲。她获美国社会学学会最佳专书奖的著作On the Move for Love: Migrant Entertainers and the U.S. Military in South Korea(《为爱而漂:移民娱者与南韩美军》)(2010),写下一个个在南韩美军具乐部工作的菲律宾女性的故事,讲她们的爱与关系、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善良和耐心,使她层层深入,触碰对方的真实;慈悲,源于懂得。读天主教女校,小学年年见家长的郑诗灵,中二跟爸爸大吵一场,离家往英国找妈妈。英国学生桀骜,在异邦读书,反叛女生变成最乖一个,被提名最佳学生奖。
“得到老师尊重,原来感觉这样好。”她说。
抑郁与葱郁
回港后,她入读精英班,专攻心爱文科,八十年代末考入港大社会科学,在社会学系遇到唯一的人类学家——老挝研究权威Grant Evans。读到硕士,没打算在学术界发展的她,本着离开香港,去看看世界的单纯愿望,决定报读博士。两年来报十三个奖学金,全部铩羽而归,买了鸡尾酒书,打算开酒吧的郑诗灵,其时在中大人类学系当研究助理,听了副教授谭少薇的鼓励,决定再试。这一次,四个奖学金,她得到三个。于是,1997年,她先赴南韩读半年韩文,后往牛津大学社会及文化人类学研究所开展博士生涯。
活着的偶然,叠加起来,就是郁葱的生命风景。学韩文时一次跟韩国男同学谈爱情和婚姻观,不欢而散的对话,使她看到性和民族主义的接合点:“只要一提民族,我们便不可再批判对方,他者和我者分得好清楚。”到牛津后,她研究性与民族主义,而最佳的切入点,便是南韩美军基地。
但去到美军基地,大部分韩国女性已被菲律宾和东欧的女子取缔。目标锁定,要接近她们,也费周章。那时首尔办拉丁美洲节,work hard play hard的博士生下场跳莎莎舞,认识了两名玻利维亚和墨西哥裔美军,他们带她入具乐部,缺口才打开。但真正的剖白,要等八个月后:
“其实我骗你,我有三个小朋友,不是一个;不是廿二,是廿八岁。”午饭时,一名菲律宾姐姐自白。
“那一刻有些事情改变了。她们开始讲——不一定是真话,但是比较贴近事实的话。”
美军具乐部上演的情感和金钱戏码,冲击着自小返教会的虔诚女孩的价值观。“一个女孩需要好多男朋友才能确保收入。用国际和历史的视野看,菲律宾被殖民这么多年,被剥削这样多,才送那么多女性出去赚钱。”
性是一份工作
2007年,郑诗灵受托访问美国的韩裔性工作者,探讨她们是否性贩卖受害人。在溢满午后阳光的纽约公寓,四十出头、在按摩院工作的她漫不经心说:
“有些客不上床,只是聊天。”
“这很好啊。”她懵懂说。
“当然不好!那些人聊很久,用尽所有时间。”
“那好的客是?”
“入来、洗澡、上床、付钱,就是好的客。”
“性就是她想做的工作啰,不是聊天。”郑诗灵说话,有种温柔又轻蔑的收尾方式。“她们在社会找到这个位置去维持生活,希望得到想要的东西。她们对性的看法跟我们不同,但为什么不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人类学是这样,需要将自己放入别人的世界,用他们的角度看社会,看我们的道德观、价值观。我希望启发人用不同角度看事物,接触不同的世界观,然后去理解自己的世界观、自我是怎样来的。
“经过比较,你会明白自己的位置,能够选择改变;若看过了,都是喜欢原来的自己,这也不错,至少你有深入的理解,不会觉得世界只有你一种看法,其他就是败坏的。”
反璞归真的情感谱系学
研究里看尽不同的性和感情关系,也令她思考浪漫和爱情。早年郑诗灵在美国精英女子就读的衞斯理学院教书,就发展了“身体、爱与情感人类学”一科,用历史和跨文化角度看性和爱。到现在,这是“在一个人的脚下不停抽地毡”、令中大学生不安的科目。
“现代社会一夫一妻、一生一世、永远浪漫只有一百年历史,和资本主义用浪漫维系商品化有关。”她短短叹息,静默数秒低回道:“现代社会觉得你一定要找到爱情,才是有价值的人。但这不是永恒真理,只是在这个历史时空,这个社会、经济、政治脉络上我们的价值。”
接触太多在人生边上挣扎的生命,郑诗灵觉得,在艰难环境,人可否保有主体性?
“当然可以,可能更强劲。”
“为什么?”
“我想我们的信念和坚毅精神不会在好舒适的环境出现。你接受挑战,才会努力找自己立命的地方,和想要的一个将来。”她瞄一眼椅子上毕业生送给她的梳乎蛋:“如果你好舒服,像梳乎蛋,你是不需要这样想的。”
从人文馆外望,烟雨迷濛的日子,看不见菩萨低眉。走在雾雨中,眼前路与身后身,模糊不清。但忧愁是没有用的;活着从来是在迷濛中逐渐摸清理想的形状,然后,一步步向前走,在每一个当下,缓慢却更坚定地。
CUHK UPDates by ISO
文/amyli@cuhkcontents
图/Keith Hiro & amytam@cuhk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