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末,民国政府政权渐稳,推行了一系列的计划,借此统一政权、带动经济和加强爱国情怀,其中的计划包括新生活运动和东南交通的建设。游览中国名胜被视为爱国的活动,可以体现和实践「生活艺术化」。此时,经济国族主义和国族建构等议题被纳入旅游产业的论述。
塑造中国名胜:民国时期的旅游产业与名胜的视觉表述
在这过程中传统山水美学和艺术表述备受重视,更被视为最适合表现中国名胜的视觉语言。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美学随之流行,并被视为展现中国优美风景的最佳表现形式,带动了纪游山水画的兴起与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变革。本研究建基于大量的原始材料,包括绘画、照片、地方志、山志、旅游指南、杂志及报纸,借此讨论旅游产业与名胜的视觉表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本计划分为两部份以名胜为切入点,集中剖析黄山、雁荡山和天台山三地。研究的第一部分将追溯三个名胜的“神圣化”与商品化的过程,并专注讨论民国期间国民政府与其他机制在这过程当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分析旅游论述实践如何赋予旅游业与名胜意义与价值。第二部分建基于第一部分,探讨这些名胜的视觉呈现,务求全面清晰地展现名胜、旅游业、国族主义与视觉艺术之间的互动关联,突出视觉文化与国家建构的关系。本研究透过有旅游与地景理论,了解旅游业与纪游山水画两个尚未被深入探讨的课题,藉以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并加深我们对纪游山水画社会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