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華教授(文學院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系主任)帶領的研究團隊獲得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資助。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是目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最具權威、競爭最激烈的資助項目類別。潘海華教授為香港中文大學首位獲得此項目資助的教職員。
潘海華教授團隊課題 《形式語義學的漢語研究與形式語義學理論創新》獲得人民幣80萬元的項目基金。研究項目計劃五年完成,以期建立完整的形式語義學及漢語研究資料庫並運用形式語義學和邏輯語義學的分析工具,以現代漢語語義現象為研究對象,對漢語名詞域、事件域、情態與指示系統、量化和條件結構、話題焦點信息結構和否定現象作分門別類的詳細研究。同時, 潘海華教授團隊將基於漢語事實,對於現有形式語義學理論的解釋力和局限性作更系統的梳理和評價。自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形式語義學就被運用分析不同語言。在此研究項目中,漢語獨特的語義現象也會被用來評估已有形式語義學的理論假設和分析框架,並批判性指出現有理論分析的局限性和不足之處, 這將進一步推動形式語義學的理論發展與創新。
潘教授說:「我很高興我們研究團隊提交的課題入選2022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他又分享申請準備工作:「我們團隊今年很早開始準備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選題工作。作為首席專家,我多次和五名內地以及英國的研究員召開學術研討會,以確認此重大項目下五個分項目的具體研究內容和分工。」
談及其研究項目的獨特之處,他說:「其中漢語特有的語義現象以及現有語義研究的不足之處,是填補現有形式語義學理論空缺、達到形式語義學漢語研究理論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語名詞短語、量化成分、條件結構和否定極項的語義既是形式語義學關注的重點,也都有亟待解決的難題。本課題的目標是解決這些主要議題中留存的難題,構建更完善更具解釋力的語義學理論框架,並在這一過程中修訂、驗證甚至顛覆現有西方形式語義學理論, 觸及現有漢語語義研究的基本原則,對境內外的漢語形式語義研究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批重大項目共發佈343個招標選題,既包括基礎理論研究,也包括應用對策研究和交叉學科研究,涵蓋國家社科基金23個學科領域。原則上,每個招標選題只確立一項中標課題,中標課題項目五年內最高研究經費為8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