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語言學者及兒科專科醫生,最近研發了一套嶄新的腦電圖測試技術以預測嬰兒長大後的語言能力,讓家長儘早得知問題,並透過早期介入或訓練,改善孩子的語言能力或減低語言障礙的嚴重程度。
中大何鴻燊認知神經科學教授黃俊文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聯同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的梁廷勳教授及林鴻生教授,研究利用腦電圖測試去預測嬰兒長大後的語言能力水平。團隊早前招募了118名12個月或以下、家庭以中文為母語的嬰兒,安排他們接受腦電圖測試,檢查他們在看護人抱著睡覺的情況下,神經系統會對中文語句聲音作出甚麼反應;在約一年半後,這些幼童均懂得利用口語溝通,研究團隊便安排一次語言測試,評估他們的語言能力水平。研究團隊其後综合及分析腦電圖及語言能力測試所得的數據,構建出一套個人語言發展預測計算程式。
由於語言能力與精神健康、行為調整、學業成就及就業發展密切相關,語言能力不佳或會對個人及社會帶來長遠負擔。在沒有任何介入的情況下,語言能力會相應地平穩發展——2歲時語言及溝通能力在平均水平以下的兒童,到15歲時依舊會處於同齡兒童平均水平以下。這種發展穩定性一部分源於兒童身處的環境,包括與父母的交流方式。由於年幼兒童神經系統的可塑性最大,早期介入是改善語言能力,及預防語言障礙的有效方法,而且愈早介入,其效果及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亦愈大。
早期介入對於不同層面的個人發展,包括語言,均十分重要。黃俊文教授表示:「普遍家長都不希望在問題浮現後才處理,正因如此,預測工具十分重要。若能預見孩子將來的語言發展會面對挑戰,我們會希望他更多參與促進語言發展的活動,甚至接受相關治療。」
研究文章的共同作者、中大大腦與認知研究所Nikolay Novitskiy博士表示:「此項嶄新技術的特點是能夠個別地為每位兒童作出準確的預測。」
梁廷勳教授表示:「我們利用神經測量數據構建全新的預測模型,其預測表現遠超其他用傳統臨床指標(例如出生時體重及懷孕周數)來計算的模型。」
黃教授解釋:「口語發展始於嬰兒分辨語調細微分別的能力,例如廣東話中『媽』及『馬』的不同聲調。掌握嬰兒的中樞神經系統如何編寫及區分語音,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機會去預測早期語言發展水平。另外,由於嬰兒未能說話,我們無法利用行為方法可靠地衡量其語言發展的進度,因此簡單的腦電圖測試是最合適的選擇。」
林鴻生教授補充指:「我們希望這個腦電圖測試及預測演算法將來可納入新生嬰兒聽力普查測試,除檢查嬰兒聽力是否正常外,更可以收集數據以評估日後出現語言障礙的機會。」
此項研究獲得創新及科技基金撥款支持,研究結果已獲學術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接受刊登(論文預印本已上載到:https://doi.org/10.23641/asha.14896809),並由初創企業「科進語言及學習方案」開發成一套名為「精準聆聽」的腦電圖語言發展預測技術,為家長提供一系列個人化的支援服務。
黃教授將會舉辦兩場網上研究成果分享會,分享研究成果及促進早期語言發展的方法,誠邀0至3歲幼童的家長參加。詳情及報名方法可瀏覽以下網址:
第一場:2021年7月17日上午11時
https://cuhk.zoom.us/webinar/register/WN_R12nmescR9qgWEG20cP9lQ
第二場:2021年7月21日下午8時
https://cuhk.zoom.us/webinar/register/WN_qpj5Wcy9SziuEnNFte7GYw
關於研究團隊
黃俊文教授現擔任中大何鴻燊認知神經科學教授及中大大腦與認知研究所所長,教研成就出眾,曾獲多個獎項包括2021年古根漢基金獎。黃教授一直致力將研究成果轉化,貢獻社會。他的團隊早前獲得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的撥款,成立初創企業「科進語言及學習方案」,並建立一套名為「精準聆聽」的腦電圖技術,以預測語言發展。
梁廷勳教授現擔任中大醫學院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中大卓越兒童健康研究所創所所長,以及香港兒科醫學院副院長,他致力研究兒童免疫及過敏疾病,並推動本港兒童健康和兒科疾管理相關的跨學科研究。林鴻生教授現時是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教育)及兒科學系教授,專注研究新生嬰兒科及小兒呼吸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