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歷史由連串事件組成,透過敘述大大小小的事件,細說人類文化被塑造的過程。吳志華博士是中大歷史系畢業生。他鍾愛歷史,是資深的博物館專家和歷史學家,在博物館策劃和管理方面擁有超過三十年的經驗。吳博士現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首任館長,該館於2022年 7 月揭幕。

故事之初

「1982 年我在中大讀一年級,第一次到北京參觀故宮博物院,至今依然記憶猶新。還記得那時我瞬間愛上了紫禁城的文化,夢想有一天能融入其中。」那時吳博士不曾想到,三十多年後,他夢想成真,成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
 

吳博士的故事要從中大說起。在中大,他先後獲得歷史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將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熱忱,轉化為事業,聚焦藝術和人文研究,他發表了有關香港歷史和文化遺產管理的著作。

大學期間,他曾擔任中大歷史學會主席,有機會與頂尖的歷史學家及學者交流。他也認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同學,畢業後各自在藝術及歷史領域發展,更在班上邂逅他的太太。

回顧過去,吳博士認為他在大學的時光讓他開闊眼界,學懂如何審視世界。他認為中大培養了他在溝通、解決問題、團隊合作方面的重要能力,也驅使他更為積極進取,為他日後在博物館行業發展做好準備。

「中大文化著重關愛與和諧,這讓我堅信謙遜、富同理心,及包容,都是作為領袖的重要美德和元素。」

畢生熱誠 樂於推廣

畢業後,吳博士曾在中學短暫任教歷史科,繼而於 1988 年投入香港當時新興的公共博物館服務。及後在多家博物館擔任研究、策展及管理職務,至2002年被委任為總館長。吳博士亦是2000年啟用的香港海防博物館的創館館長。過去三十年,他為博物館行業盡心服務,於2019年獲委任為首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這個香港文化新地標旨在成為世界領先的博物館,推動中國文化藝術的研究和欣賞,並促進古今文化藝術和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本質上,歷史是講述過去和現在的故事,而博物館則助我們透過展覽和一系列的活動和節目了解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作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博士不但與策展團隊細心以不同專題展覽呈現這些藝術文化故事,亦重視觀眾的整個博物館的體驗及感受,全面探究中國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

熱誠不僅驅使我們享受工作,還能助我們克服障礙。除了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也背負著公眾的殷切期望,而事實證明,吳博士足能勝任。 「在我的團隊和故宮博物院的全力支持下,我們克服了種種挑戰——從項目啟動、設計和施工到竣工——博物館在五年內、按時限及預算的條件下,順利向公眾開放,而這一切都是在疫情下實現的。」

 

自今年 7 月 3 日開幕以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首五個月已迎接超過 60萬名訪客。

 

Dr. Louis Ng

 

與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宗旨一樣,吳博士一直致力向年輕人推廣中國文化,促進不同地區和文化背景的年輕人之間的文化、藝術和學術交流。「我總是告訴年輕人,香港絕不是『文化沙漠』,他們應該懷著熱誠和自信,全情投入地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吳博士說,「我們非常重視為年輕人策劃教育和參與項目,讓他們發揮創意,並加深他們對中國藝術和文化的認識。」

展望將來,吳博士將加強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內地以及海外博物館和觀眾的聯繫,特別是與鄰近大灣區的主要博物館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互惠互利。

「很感謝我每一位學生,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音樂系助理教授Adam Kielman謙虛地開始了訪談。「我沒有通往成功的秘笈。我仍在努力提升教學質素,這過程相當漫長。」Kielman教授態度謙遜,好學不倦,使他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Kielman教授憑着教學成就和抱負,榮獲2021年度校長模範教學獎。


超越聲音的音樂


Kielman教授是一名色士風演奏家及民族音樂學者,他相信音樂教學不止停留在聲音和音樂技巧的層面。在他眼中,音樂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與我們的經歷、情感,以致文化和社會息息相關。他表示︰「學習和研究音樂讓人大開眼界,我們除了評論音樂,更會研究音樂如何出現在文化不同面向。音樂讓人視野更為廣闊,因為它關乎文化構成、社會形態。」

Kielman教授鼓勵學生:

「要運用創意及批判思維去思考音樂,同時以國際化的角度,理解不同的表達藝術文化。因為此乃人類生活的根本。」

他在「爵士樂導賞︰爵士樂、美國文化和全球脈絡」科目中介紹著名爵士音樂家及其作品,又透過討論爵士樂作品,以教導學生理解和欣賞爵士樂這一音樂流派。他也啟發學生通過爵士樂探討民族、種族背景、政治意識、全球化、經濟等相關議題。他說︰「探討爵士樂的相關議題讓學生思考音樂與歷史之間的淵源,以及近年發生的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生命同樣重要)運動、亞裔仇恨犯罪等等議題,藉以展開對話交流,面對當下時局,這正是我們熱切需要的。」


摒棄文化定見的思考方式


「我沒法專心聽接近三小時的講課。」Kielman笑著講述他的教學方式。他發現長時間講課常常影響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我的課堂經常有分組活動。當學生有目標去完成任務,會更積極參與其中。」有一次,他要學生由從新設計一個樂譜系統。這活動鼓勵學生跳出框框思考,當他們脫離五線譜用以記錄音高、長短、強弱的標記,就會發現不同的文化角度給予不同的方法建構並記下音樂的聲音。

身為民族音樂學者,他強調引導學生摒棄文化定見思考,並尋找不同方法拓寬眼界非常重要。他表示︰「我問的問題驅使學生不以常用的方式思考。在音樂系入門科目中,我用一個問題作引子,『甚麼是音樂?』這個問題揭示學生的文化定見。這是個讓人反思思考模式的好方法。」

 

思想開明 熱愛學習


「我不認為音樂品味有好壞之分。只要有人覺得一首音樂富有意義且重要,那就是好音樂。」Kielman教授思想開明,心胸廣闊,每每從學生身上學到新事物,都會讓他感到興奮。他學到的,由香港獨立音樂至中國大陸的嘻哈音樂都有。

他的開明和好奇心與他的背景和經歷有莫大關係。

「我並不是自小受西方古典音樂訓練。」他回想說。「我沒想過在民族音樂學發展。」在哥倫比亞大學完成東亞研究學士學位後,他機緣巧合下到訪廣州,然後在一間資訊科技公司從事聲效製作。他熱愛音樂,及後幾年在廣州不同地方演奏爵士樂,成為全職樂手。演出的過程中,他發現自己對音樂的熱誠與他學士主修的科目甚有淵源,之後更回到美國進修。

Kielman教授最近出版了一本名為《聲音流動︰中國南方的音樂製作世界》的專著,

透過兩隊樂隊深入探討廣州的音樂。書中出現的樂隊用歌曲表達與鄉下的連結、小鎮情懷,同時與國際音樂聯繫。


被問到老師必須具備的特質, Kielman教授這樣回應︰

「有創意、懂得聆聽、適應力強、會靈活變通。最重要是喜愛學習,還有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的熱忱。」

富有創意、適應力強、懂得細心聆聽其他樂手演奏、即興演奏的才華,這些毋庸置疑是成功爵士樂手具備的特質。從這位謙遜的民族音樂學者身上,可窺見這些寶貴的特質。

Subscribe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