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徽猷學術演講系列 (第五輯)第一講:和韻、模擬、集句——談晚清民國詞人「古為今用」的幾種方式
人文學科研究所數位人文學講座系列 - 建立與使用語言資料庫:簡介電腦化的文學研究
講座重點:
- 簡介電算文學研究
- 概述流行的撰寫語言及環境
- 評估使用語料庫如何改變傳統的文學研究
- 以使用英語研究非洲文學為例
- 建議如何在其他領域使用這種方法
講者
Professor Grant HAMILTO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nglish, CUHK
吾家吾國:一個歷史學者的自述
《陌上草青:一個歷史學者的自述》,是鄭會欣教授近作,鄭教授出生香港,與新中國同齡,見證共和國歷史,經歷過大躍進、大饑荒,文革,是「老三屆」,曾上山下鄉,做過煤礦工人。恢復高校招生後上了大學,分配到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工作,後辭職隻身一人重返香江,從事學術工作。鄭教授向我們講述的不僅是個人經歷,也是當代中國的歷史。
講者:
鄭會欣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
Online via ZOOM
(Meeting ID: 931 7115 8888 | Passcode: 202200)
https://cuhk.zoom.us/j/93171158888
Online via Tencent Meeting (Mainland)
(Meeting ID: 478 4780 9346 | Passcode: 202200)
https://meeting.tencent.com/dm/toLjUDYgouTF
翰香南渡:廣東書畫名家在香港
香港在開埠之前,文化活動非常狹窄,也少有書畫家在此居停,開埠之後,隨著經濟騰飛,交通發達,與之相隨的,是文化人陸續南下,有做客的,也有常住者。辛亥革命之後,大批文化人南渡,形成了歷史上第一次文化活動的高潮,在書法和繪畫上,這些名流更開創了香港文化史的新面貌,從而改變了香港文化長期以來從屬於廣州城的局面。
講者
梁基永博士(廣東文獻學家)
梁基永,出生於廣州西關的清代科舉與洋商世家,廣州中山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廣東文獻學者與收藏家、書畫家,對廣東歷史文化各學科多有涉獵,著述有《黎簡》、《李文田》、《清代禁毀書目考補註》、《嶺南草木狀》、《清代翰林與香港》等。
查詢
eocartmuseum@cuhk.edu.hk/ 3943 7374
京師風雅:清末民初北京的粵籍官員、文人與鑑藏家
清末民初,粵人在北京政壇漸成氣候,名公能臣輩出,也開始形成地域性的政治團體。大量的粵籍官員文人聚集在北京,其中不乏鑑藏家、書畫家和詩人,他們或財力雄厚,或個性鮮明,或品味獨特,對易代之際的京師文化生態,以及傳統文化的保存與革新等有著重要的影響。以往對此期廣東人的探討多集中在政治方面,是次講座將以展品為綫索,一窺其在北京的文化活動。
講者
童宇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研究員)
童宇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副研究員。中文大學藝術系博士,畢業後於文物舘從事研究及展覽策劃工作。研究領域包括鑒藏史、工藝史等。2014 年參與館内黃金工藝研究項目。目前還從事清代宮廷文物研究,以及盛宣懷(1844-1916)檔案整理等。
查詢
eocartmuseum@cuhk.edu.hk / 3943 7374
哲學思辨對於成德是否必要
一、從兒童或青少年讀經說起
王財貴教授十多年前提倡兒童讀經,從台灣、大陸,以至於海外,都有其讀經的組織,甚有影響,但也引起了很多的批評。此一讀經的運動,固然推動了返本的趨勢,對傳統文化的重新體認,但也產生了一些反例。這種對兒童、青少年給出的,用背誦的方式來培養道德人格的做法,是否對於人生命的發展的辯證的現象,有所忽略。
二、儒家的常道性格及其流弊
儒學具備人生的常道的性格,所以是傳統文化的主流,但由於肯定現實,易受當政者利用,流於政教合一。容易為追求功利、富貴的人所依附,如熊十力先生早年有深切的反省,甚至認為基督教、佛教,乃至道教,比較能避免此一流弊。
三、中華經典的易讀與難讀
從討論倫常道德上說,道理不難懂,甚至人人都懂,於是不容易吸引人,但如果要充分以論辯的方式闡明或證成其中的道理,又十分困難,必須要有高度的思辨,才可以達成。這就造成了講儒學不容易顯精彩,但又有深奧而難解處的困境。
四、道德實踐一定會面對的困難
康德所說的「自然的辯證」與「根本惡」都與人的道德意識有直接的關係,從人要求自己要無條件的為善,引發了感性欲求的反彈,又在道德意識升起時,引發本來已經存在了以滿足感性欲求為先的傾向作進一步的要求,於是就有由善而生惡的奇詭的現象。人在從事道德實踐,自覺要求行動的動機純正時,產生了善與惡糾纏不清、錯綜複雜的情況,如果不解決此一難題,人的道德實踐必不能長久維持。
五、用哲學思辨於道德法則及道德的形上學理論之必要
程伊川、朱子的格物致知論,大略同於康德所說的實踐的哲學,或道德的形而上學,這是我近年所提出的成德必須要有哲學的思辨的工夫,此說引發了幾位同門師友的批評,但我還是認為這個說法可以站得住,而且可以活化程朱一系理學的工夫論。道德形而上學除了康德所說之義外,也有當代儒學從唐、牟發展而成的,以道德實踐通透至天道本體、宇宙生化之理論,而此一作法將不離倫常日用的道德實踐,給出了與宇宙生化同樣無限、高曠的意義,也使人在實踐中體會了高度的靈感,這也是可以使由道德實踐而引發的自然的辯證得以克服的作法。
講者
Prof. Yang Cho-hon (楊祖漢教授)
Visit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CUHK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佛學與中國哲學之交涉」工作坊
The Research Centre for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 (RCCPC) will organize an online bilingual (Chinese and English) workshop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Chinese Philosophy on March 4–5 (Friday to Saturday), 2022. The Workshop is designed to facilitate an in-depth discussion (each paper will have 30-min for presentation and 15-min for discussion) among a small group of young and seasoned experts in the field, aiming to bring insights into the studies of Buddhism and Chinese philosophy.
與會者名單:
加拿大
Prof. Chan Wing-Cheuk (Brock University, Canada)
中國大陸
李承貴教授(南京大學)
哈 磊教授(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
聖 凱教授(清華大學)
龔 隽教授(廣州中山大學)
臺灣
尤惠貞教授(南華大學)
林鎮國教授(政治大學)
耿 晴教授(臺灣大學)
楊祖漢教授(中央大學哲研所 / 東吳大學)
澳門
賈晉華教授(澳門大學)
香港
姚治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洪真如教授(香港科技大學)
張壽安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黃 勇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楊昌傑先生(香港中文大學)
鄭宗義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鄭澤綿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Break Out S2 (6): Rita Dove (America) and Cheng Jia (China)
With the Faculty of Art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 as one of its sponsors, the Hong Kong Poetry Festival Foundation (HKPFF) has launched Season 2 of Break Out: IPNHK Reading & Dialogue Series in November 2021.
In the latest event of the series, Rita Dove (America) and Cheng Jia (China) will engage to explore American poetry and share their insights via the internet from their respective locations. The program will be broadcast on 12 February 2022 at 8:00pm via Ifeng, Facebook and YouTube.
Poet and Translator
麗塔·達夫
美國當代著名詩人
麗塔·達夫 (Rita Dove): 美國當代著名詩人及散文作家,其詩作善於“將歷史事件與令人頓悟的詩歌品質相結合”。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出版詩集十餘部,包括榮獲普利策詩歌獎的Thomas and Beulah 《托馬斯與比尤拉》(1986)、Mother Love 《母愛》(1995)、On the Bus with Rosa Parks《與羅莎·帕克斯同在公車上》(1999) 、Sonata Mulattica 《穆拉提克奏鳴曲》(2009)以及最新的 Playlist for the Apocalypse 《放歌待天啟》(2021)等。2011年主編《企鵝版二十世紀美國詩選集》。其詩歌合集《詩集1974-2004》於2016年由諾頓出版社出版。曾連任兩屆美國桂冠詩人(1993-1995),並在文學和學術上獲譽眾多,如華萊士·史蒂文斯詩歌獎、美國人文獎章和國家藝術獎章等。現任教於佛吉尼亞大學。2015年,麗塔·達夫親臨廣東領取中國著名詩歌民刊《詩歌與人》頒發的國際詩歌與詩人獎。
Show All +
Jia Cheng
譯者
程佳:譯者,任教於廣州暨南大學外語學院。譯詩散見於《世界文學》《外國文藝》《詩選刊》《中西詩歌》等;譯有英國威爾士詩人R.S.托馬斯詩選系列三卷,《她把憐憫帶回大街上:麗塔·達夫詩選》,美國詩人羅伯特·洛威爾獲1974年普利策詩歌獎的《海豚》及其文集《臭鼬的時光》,英國批評家特裏·伊格爾頓的《批評的功能》,義大利音樂家盧契亞諾·貝裏奧的諾頓講座稿《記憶未來》,美國經典小說《太陽溪農場的麗貝卡》等。2020年,她所翻譯的愛爾蘭詩人、劇作家W.B.葉芝詩劇《伊美爾唯一的嫉妒》於廣州新年詩會上演。
Show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