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末,民國政府政權漸穩,推行了一系列的計劃,藉此統一政權、帶動經濟和加強愛國情懷,其中的計劃包括新生活運動和東南交通的建設。遊覽中國名勝被視為愛國的活動,可以體現和實踐「生活藝術化」。此時,經濟國族主義和國族建構等議題被納入旅遊產業的論述。
塑造中國名勝:民國時期的旅遊產業與名勝的視覺表述
在這過程中傳統山水美學和藝術表述備受重視,更被視為最適合表現中國名勝的視覺語言。山水畫與傳統山水美學隨之流行,並被視為展現中國優美風景的最佳表現形式,帶動了紀遊山水畫的興起與現代中國山水畫的變革。本研究建基於大量的原始材料,包括繪畫、照片、地方志、山志、旅遊指南、雜誌及報紙,藉此討論旅遊產業與名勝的視覺表述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本計劃分為兩部份以名勝為切入點,集中剖析黃山、雁蕩山和天台山三地。研究的第一部分將追溯三個名勝的「神聖化」與商品化的過程,並專注討論民國期間國民政府與其他機制在這過程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分析旅遊論述實踐如何賦予旅遊業與名勝意義與價值。第二部分建基於第一部分,探討這些名勝的視覺呈現,務求全面清晰地展現名勝、旅遊業、國族主義與視覺藝術之間的互動關聯,突出視覺文化與國家建構的關係。本研究透過有旅遊與地景理論,了解旅遊業與紀遊山水畫兩個尚未被深入探討的課題,藉以填補現有研究的空白,並加深我們對紀遊山水畫社會史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