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Blog
【新書訪問】林永昌教授談《考古學:實踐和能動性理論》

8 July 2022

ANT:林教授你好,可否先介紹一下《考古學:實踐和能動性理論》這本書的出版淵源?

林永昌(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我和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的曹斌教授,在學習考古學的歷程中,一直有很多交集和交流。幾年前他和我說,想翻譯哈佛大學Prof. Rowan K. Flad「考古學方法與理論」這門課其中的一些閱讀材料。這些論文主要集中討論實踐與能動性理論(practice theory and agency),他覺得非常具有啟發性,而在國內考古學界的譯介相對較少。恰巧當時我在香港中文大學開設一門考古學理論課,於是就決定由兩地的師生合作,人民大學的學生負責翻譯,中文大學的學生校對,曹斌教授和我再作全書審校定稿。

 

ANT:對於你和中大的同學來說,校對翻譯這批論文,是怎樣的一個經驗呢?

永昌:對我來說是很好玩的經歷,因為這些論文,其實之前我在哈佛大學攻讀博士時,都在Prof. Flad的課堂上讀過,但那時可能只是有一個大概的理解,並沒有深入去思考它們放在一個學科的大背景裡,如何反映考古學和理論的關係。這一次的翻譯和校對,其實最主要不是語言的問題,而是語境(context)的問題——要理解一篇論文具體的內容,首先要知道其中的概念、術語,指向怎樣的理論脈絡。例如說, 我們的課程會從科學的定義講起,到科學化的傾向,到過程主義考古學,再到後來後現代主義的影響……每個星期我會和同學一起去讀不同的內容,了解考古學學科之中理論演變的過程、和其他學科的理論之間的關係,搞清楚一些比較令人望而生畏的術語到底是什麼東西,給同學多一些背景知識,來理解一位作者為什麼會以某一種方式來論述某一個考古問題。

 

ANT:可不可以請你展開談談考古學和社會文化理論的關係?

永昌:可能說得誇張一點,我自己的理解是,不存在一個嚴格意義上完全獨立的「考古學理論」主體。那麼,考古學理論是什麼呢?譬如說過程主義考古學,基本上是和生態人類學很接近,也是同一時代的產物;那後過程主義考古學呢,基本上你想得到的主要的後現代主義的批判和論述,對其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認為,考古學理論,更多是在不同時期社會人文科學理論思潮的影響下,考古學如何去作出回應——坦白一點說,就是理論的消費者喇!——以及如何重新思考考古研究的理論出發點和認知框架,去補充對人類過去的認識圖景,或是幫助我們把注意力指向一些大家可能會不夠關注的地方。舉個例子,對於Bourdieu來說,能動性是工業時代以後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但在前工業時代、在古代呢?那時候的人們的能動性,應該如何理解?那考古學者就可以發展出很多論文來了。

 

ANT:另一方面,我們知道當前的考古學研究是非常科技化的,理論在其中的重要性如何體現?

永昌:我想最基本的一點是,有關理論的思考和討論,使我們得以把研究甚至認識的前設講清楚,釐清我們在做所有觀察、分析的時候,是放在怎樣的框架之中。例如說研究墓葬,我們如何理解生命、個體、身份/名字、人?現在的理解和過去的理解,有何相同和不同?書中有一篇Susan D. Gillespie研究瑪雅墓葬的論文,討論瑪雅的「人格(personhood)」,由社會屬性構成的「人」在社會再生產和社會轉化中,如何與他人及家屋(house)、性別、職業、社會財富與等級等關係環環相扣。我想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問題,不單止是為了做研究、寫論文,同時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我們自己。對於初接觸考古學的學生來說,如果想知道考古學的研究到底是要做些什麼,怎樣去提出問題、思考問題,那麼去了解考古學的理論,我覺得是非常有幫助的。

 

ANT:那麼,不是考古學專業的其他人文社科學者,如果來讀《考古學:實踐和能動性理論》這本書,會有怎樣的得著呢?

永昌:我們是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吸引到一個更廣大的讀者群的。譬如說,實踐和能動性的確聽起來是主觀性比較強的概念,和主力研究物質遺存的考古學似乎距離很遠。但是我認為,要理解在人們的社會性行動與經驗之中,所謂的社會結構怎樣內化,或者說,人們的理念與行為在日常生活之中如何被結構化,如果要論述得很令人信服的話,是需要一個長時段的觀察作為經驗基礎的,而考古學正正就可以拉深一個time depth。考古學研究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可以提供獨特的時間深度,幫助我們理解人們的很多文化、行動,是什麼時候形成,怎樣形成,和我們現在所謂的現代性是怎樣的關係。我們希望可以提供一個長時段思考的角度。作為翻譯者,我們一方面是希望介紹一些比較新近的、關注相對較少的考古學研究取徑,另一方面亦可能是想將考古學回應人文社會學科的理論的聲音,加大一點點,畢竟理論的發展,其中一個主要的推動力就是不同聲音的交流。

 

ANT:感謝林教授的分享。

永昌:謝謝,亦希望讀者能給予我們這本小書一些關注、反饋與交流。

《考古學:實踐和能動性理論》

2021年10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

顧問:傅羅文(Rowan K. Flad)

主編:曹斌 林永昌

編委:

王笑寒 王藝霖 江庚朴 李偉豪 張釗 李澤浩 李馥瑀 鄒鈺淇 吳宜宣 杜鵬飛 肖毓琦 周怡昕 周睿麟 董耘 謝雅妍 廖盈棋

 

Privacy Policy Disclaimer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opyright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