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Department in the News
Ways of seeing:點解義肢要包裝?

《明報》 潘曉彤

給「接受腔」連接鋼管及腳掌零件。(汪春春攝)

以香港為故事背景的《高凶浩劫》去年上映,男主角是聯邦調查局前人質拯救隊長,一次任務令他失去左腳,自此需穿戴義肢。故事講述退休十年後,他來到香港擔任摩天大樓「明珠塔」的安全顧問,其間發生恐怖襲擊。救人過程中,他在高樓外沿繩攀爬,場面驚險。銀幕下他即使穿著長褲,跨步間仍不時露出充滿機械感的腳踝。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汪春春的論文以義肢為題,她發現,大部分西方文化社會並不會「包裝」義肢,而內地義肢製作則預設要「包裝」。她說的「包裝」,是指將鋼管部分用肉色泡沫材料套上,再打磨修飾的工序,為求讓義肢觀感更接近真腳。「『包裝』在中國是統一化的流程,我就想,為什麼大家會對義肢的肢體形狀有執念?」

小腿義肢 如何做?

汪春春花了一年多在四川一家康復中心考察,近距離觀察中心技師如何製作義肢。因每個人的腳粗幼、形態有別,為保證舒適和安全、防止突然鬆脫,所有義肢都要度身訂做,而且步驟繁複。

愛靚有罪?

「『包裝』其實就是修飾,變成看起來更像真腳那樣。」汪春春掃掃平板屏幕,展示一張「包裝」前後的對照圖,圖中經過「包裝」的義肢,鋼管被肉色材料隱藏,姿態稍為僵直。她說「包裝」用的材料質感軟,柔韌度很強,「嘗試做得跟皮膚顏色有點像,可是跟大多數人的膚色都不太像,比較深色。」

殘障者 這身分

汪春春說起讀過一本書Beyond Surgery,書中敘述埃塞俄比亞地區醫療資源有限,孕婦難產過程組織壞死,使產道出現漏口,引致日後大小便失禁,而且會通過產道流出,當地人嘗試施予手術。「手術普遍被認為是修復,等於是奇蹟,有一個suffering(受苦的),給患者做手術,就達成了『救贖』。」她說穿義肢的人狀况也相似,「有人殘障,給他們提供義肢時,就像說這個人的生活可以被重建。但之後是不是真的就可以恢復原狀呢?那是『超越穿戴義肢』這件事。」據她觀察,安裝義肢前後需要在生活不同層面不斷磨合,成為殘障者更是一種進程,「有身體的缺失和要不要希望自己是屬於殘障者這個群體不同,怎樣面對自己殘障,有很多種選擇。」

全文請閱《明報》

Privacy Policy Disclaimer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opyright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