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學生及系友
Charlotte Chau

「人類學系很小,我們和師兄師姐都比較熟絡。當時覺得只是在香港讀書眼界不夠開闊,所以有點想去exchange。有一位師姐去了一年日本,她和我說,不如你都去試下啦,踏出圈子、學下新嘢。」鼓勵之下,Charlotte踏上了交換之旅。「那時是中大第二年辦韓國交流,還是很新鮮的。我那時想,台灣好像太近,日本很多人去,那不如就特別點,去韓國啦!」當年恰逢韓日世界杯,「我就覺得,好得意喔這個國家,比賽的時候球員很投入、觀眾也很投入,很有spirit。之前可能會覺得日本韓國很相像,但去到才發現,他們的語言、文化到人們的性格,其實都有頗大差異。」

本科畢業之後,Charlotte還想繼續深造,但又覺得香港的研究型碩士的學術路線未必適合自己,於是重返韓國,升讀碩士。「那時其實很少香港人去韓國讀書,有人去學韓文,做銷售、導遊,但是讀碩士的人很少。」Charlotte在碩士階段修讀Korean Studies,也是一個頗為特別的選擇。「其實很多人,尤其是亞洲的同學仔,會選擇比較實用的學科……但是我覺得,難得有機會去到韓國,最有條件深入認識當地文化,那不如就去盡啲啦!」

這種探索精神,或許也得益於人類學帶來的養分。「其實我讀中學時,學校裡的人都是比較靜的,我剛剛入大學的時候也是這樣。如果繼續沿用以往的模式,可能會一直這樣下去吧。」然而入到人類學系,發現裡面什麼人都有,而且大家對不同事物的接受程度很高、看問題很open-minded。「我的final year project的supervisor是Prof. Gordon Mathews, 我發覺他什麼都有興趣研究,可以用一種輕鬆、開通的態度去看不同的人和事。漸漸地,和同學、老師相互影響,看到大家走的路,不僅僅是考慮所謂現實因素,也會希望學到新的東西,那種開闊的眼界是很重要。我想人類學也改變了我,令我沒有那麼拘束、拘謹,更加能夠去探索不同的事、接觸不同的人。」

後來的Charlotte變得很「貪心」。「我這個人好奇心很大,什麼都想試一下。」從韓國回港之後,找到第一份工作的經歷就相當有趣:當時Charlotte很想見識一下機場的運作,於是自行寫信到一間韓資的航空公司,問他們請不請人。「其實都幾好笑,我寄出信之後,就有人通知我去面試,其實我連面試什麼職位都不知道!去到和他們用韓文交談,之後他們就通知我被錄取了。」其後,Charlotte又轉職到另一間韓資的公司。「當時懂韓文的人不多,所以我到韓國公司工作是比較直接的:韓國公司相對傾向於聘請懂韓文的人,而且對能有自己的語言溝通的人可能會較為信任。」

「之後再找工作我就沒有特意和韓文扯上關係,都是很隨心地,見到有地方請人就試一下。」其後,Charlotte先後在領事館和政府部門工作。「我沒有一個特定的方向、一個固定的path一路向上爬。有時想這樣,有時又覺得那樣比較適合自己,一直跳跳跳。」看似每份工作都很不一樣,但其實回過頭想,中間也是有所聯繫的。「我第一份工做地勤,其實我發現,我後來的工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和client service有關。因為我自己是很怕悶的、希望能和人打交道,所以比較喜歡這種特性的工作。」

談到人類學的同學可能會有的職業發展焦慮,Charlotte說,「我想也是要有平常心。就算讀BBA,其實也是一個較為general的科系,將來未必想做business,或者很清楚自己想走business的具體什麼方向。無論讀什麼科目,同樣需要摸索,唔試過你唔知。」Charlotte笑言,她曾經試過,有人正正是因為見到人類學這個專業而讓她去面試,面試的時候還忍不住很好奇地問,「其實你這科是讀什麼的?」,所以「偏門」也未必是壞事。「如果一開始沒有很清晰的職業目標,那麼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直覺去嘗試,如果真的是合適的,累積的經驗就可以幫助到之後的發展。未必第一步就成功,但你先行出第一步,或許就可以慢慢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私隱政策 免責聲明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2025.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