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科时在北京大学读文学专业,当时读到Levi-Strauss的结构主义,还修过一些民俗学课程,逐渐对人类学产生了兴趣。在港中文人类学系的网站上,我看到了很有吸引力的教学师资和五花八门的课程安排,决定申请,也幸运地被录取。
两年的研究型硕士,学制不算长,但相当紧张充实,从全球化、民族国家、少数族裔,到宗教、性别、教育与遗产保护,课程涉及的话题相当广泛。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园如丛林,还记得,每每在夜里下课后,从宁静的山坡往下行,与老师、同学三三两两讨论问题,最后回到舍堂,便有一种头脑风暴之后的清幽与亢奋。
港中文人类学系给我的体验,一是浓厚的研究氛围和严谨的学术要求,二则是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文化碰撞,两者都对我的职业生涯有著重要影响。以人类学背景进入媒体,比较常见。毕业后,我加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先后从事过政治经济、高等教育、NGO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报导,丰富了我的社会阅历。
其后,我转入了产业平臺管理机构,从事产业投资方面的谘询工作。我协助跨国及跨地区企业在中国内地进行投资,接触到的具体case涉及企业註册、成本测算、优化设计、跟踪审计方式选取、协调公共关系等等,最终目标是要帮助企业实现良好的本土化发展。
有的看法认为,人文科社科的同学缺乏商业职场尤其是工程技术类工作所偏好的技术背景,往往望而生畏,不敢挑战和尝试。然而,在真正的职场中,人文科背景出身的团队领袖并不少见,每个成功的个案,都是经历了多种工作岗位叠加历练,最后凝练成综合型管理人才。技术和技能方面的欠缺可以通过自学和继续教育来补充,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这些看似「自由而无用」的可贵能力与综合素质,却是需要长时间锻炼与培养的,也正正是人类学学术训练当中最为重视的素质。
目前,我投入到金融行业的项目监管工作中去,对金融企业进行制度和合规方面的审查,每天在堆积如山的资料中寻找潜在的漏洞和缺陷,充满了知识更新与智力挑战。金融业,看似与人类学隔行如隔山,但一切交易行为的产生与商业活动的本质,都是人与人打交道,都是个体在特定社会与文化环境之中尝试做出理性的决策。以人类学的分析视角,去解读金融交易的商业逻辑,也是很有意思的。
在内地,不少修过人类学的毕业生投身商界,其中不乏成功的商人。人类学所强调的文化多元性、对不同群体的文化符号与行为逻辑的理解与尊重,我想在每个行业都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正是这些「软实力」,帮助不少人类学学生在多姿多彩的职场世界,探索一条自我之路。
( 谭熹琳2008年入读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研究型硕士课程,2011年毕业;曾从事媒体工作及产业投资工作,现职金融项目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