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傳媒報導
Gordon Mathews:I will stand with Hong Kong 從「邊緣人」到「香港人」

信報財經月刊 黃愛琴

坐在我面前的麥高登(Gordon Mathews)有一副「鬼佬」的面孔:深邃的雙眼皮、小小的藍綠色眼珠、一頭銀灰色短髮和滿臉的白鬍子。但撇除外貌和一口美式英語,講到「守護我城」,這位白人教授比許多香港人更「肉緊」:「假如中國政府明天派軍隊入城,我一定會去示威,支持我的學生!I WANT HONG KONG TO STAY FREE!」他堅定地說。–本刊記者黃愛琴

在美國出生和成長的麥高登, 與香港的緣份始於尖沙咀的重慶大廈。1983年,28歲的他披着一頭長髮,以「背包客」身份踏足香港,下榻之處就是那裏的廉價賓館。1994年,憑着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人類學博士的名銜,他受聘於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攜同日籍妻子定居香港。雖然貴為教授,但他喜愛市井文化的本色不變,每隔幾個月就會到重慶大廈吃正宗印度咖哩。

多年來,樂於處身邊緣、擁護弱勢的個性,令他與主流社會保持一段距離。專門研究身份認同(identity)的他不敢輕言自己是「香港人」(Hongkonger),因為他最好的外語是日文,讀寫全能;中文和廣東話,則只足夠跟的士司機進行極簡短的對話。他笑說:「在香港,每個人都會講英文,我甚至試過付錢請求學生跟我講廣東話。」來港定居時,他已經四十多歲,要學習一門新語言並不容易。

種族認同vs價值認同

2014年的一場雨傘運動,令他重新反思何謂「香港人」。話說他想參與「和平佔中」,卻怕自己會被抹黑為「外國勢力」,於是在Facebook上詢問搞手陳健民教授的意見,引來截然不同的回應。香港人一致說:「你是香港人,當然可以!」內地人卻全部說:「不要去,你是外國人!」

他自小患有一型糖尿病,身體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每日要注射四次針藥來分解食物中的糖份。因擔心坐監影響病情,他又走去諮詢醫生的意見,對方說:「你終於是一個香港人了!」他自己分析:「內地人的身份認同基於種族,香港則比較傾向認同公民價值。」

後來,「和平佔中」演變成「雨傘革命」,已準備被捕的麥高登覺得無奈,但他從沒離棄學生,每周兩次到訪示威區,與學生展開關於民主的討論。「我說民主不會解決所有問題。但習近平是一個終身的獨裁者,而特朗普的總統任期只是五年,這是民主的好處。」

原文請閱9月份《信報財經月刊》

私隱政策 免責聲明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2025.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