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學生及系友
Debby Cheng

中學開始就立志要成為記者的Debby,報考大學時,對人類學並沒有太多認識,只是看到人類學介紹各國文化、探討社會議題,讓她覺得新奇好玩。初時,Debby也有想過轉系到隔壁的新傳學院,可是一段時間下來,發現其實讀人類學的啟發更大。「我有副修新傳,所以也有了解到新聞學。相比之下,新聞系的教學內容偏向與傳播學專業相關的知識,技術導向較強;人類學則較為深入地分析文化及社會問題,甚至能改變你認知整個群體、整件事的思維。」Debby表示,人類學帶給了她更大的衝擊,這個歪打正著的選擇,原來做得不錯。

畢業之後,Debby如願進入媒體工作,主要負責專題報導,題材多樣,包括書展、西九文化區政策、保育皇后碼頭運動等等。「相對於新聞,專題讓我有更大的空間。專題報導的角度較為多元、詳盡,有時甚至可以有歷史的視角。例如說,做農業相關的專題,就要追溯香港的以前農業狀況是怎樣的。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研究,但也需要多方蒐集資料,考察不同持份者的立場意見,和人類學的訓練有相通之處。」那麼,讀人類學時學到的研究方法是否有所幫助呢?「咁梗係有啦!」Debby笑說,自己本來就充滿好奇、很是「八卦」,人類學則給了她理論的角度與系統的方法去梳理疑問、理清思路。另外,人類學著重討論人類學家(研究者)與報導人(研究對象)互動之中的倫理問題,民族誌對於田野調查中出現的實際操作問題也常有生動、具體的描寫,對於新聞報導有借鑒價值。

新聞工作讓Debby對許多社會問題有了更切身的認識。「做記者,放的是勞工假期,其實也算是藍領吧,當然知道勞工係幾咁辛苦啦!」Debby打趣道。漸漸,她培養起對勞工權益議題的興趣,轉職到了倡議勞權的NGO工作。「機構細,員工少,資源不足,乜都要做。不是不辛苦,但好處是存在感比較強,對整個機構的運作都有所了解,不只是大機器中的一枚螺絲釘。」從研究、行政到行動都要一腳踢,Debby說,那時到內地的工廠訪問工人,也覺得是在做田野調查。後來,Debby接觸到了環境議題,現任職於與氣候變化相關的環保團體。

「人類學畢業生從事NGO工作的優勢,可能在於他們在意識上比較早就做好了準備。人類學關心的議題,很多也是NGO在嘗試應對與改善的。人類學研究提出的新問題,也不時帶給NGO新的視野和挑戰。」Debby認為,其他學科出身的人,有很強的專業知識背景,在工作中可能亦比較關注某一方面的問題。例如說,讀生物的,可能會著重研究生態系統,而較少看到人與人的互動;讀政治的,主要關心政治體制的情況,可能對性別關係則沒那麼敏感。「人類學常常說要holistic,可能每一樣都不專,但各個方面都會去留意一下,並且關注不同因素之間的互動關係,較能得出整全的big picture. 這對理解社會問題的產生和構想可能的改變,是很有幫助的。」不少人類學系的同學有心投身NGO工作,而NGO業內對人類學的認識,似乎亦高於平均水平。「雖然做NGO很難大富大貴,但如果你學習了人類學、了解到現今世界上存在著的種種問題,而又不僅僅是想走學術路線、想有更加直接的影響的話,NGO會是一個較為自由的、很有發揮空間的領域。」

私隱政策 免責聲明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 @2024.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