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魏徵等奉唐太宗勅命編《群書治要》(以下簡稱「《治要》」),採用唐前典籍六十五種,摘取其中與治國相關的文字,用以作為管治國家的參考。此書保留了不少典籍的舊貌。唐代以後,《治要》漸有散佚,至宋以後失傳。《治要》在晚唐已傳至日本,今所見重要版本俱源自日本所藏,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本計劃擬從以下方面著眼:
第一,收集並整理日藏諸本《群書治要》。《治要》傳入日本以後,在平安時代有四位日本天皇嘗加誦讀。今存最早《治要》鈔本即屬平安時代九条家本,此為殘本,現藏東京國立博物館,屬日本國寶,筆致優雅而端正,部分內容更為天皇收藏。又,宮內廳書稜部藏有鎌倉時代金澤文庫本,此本與九条家本關係密切,乃現存時代最早之足本。又,元和活字刊本駿河版則以金澤文庫本為祖,屬現存時代最早之活字本,最堪閱讀。至於天明本,乃日人對照魏徵所引原書重新校刊之本,失卻《治要》存舊之真。考證日藏諸本《治要》之關係,自可得知諸本的流變過程,對了解此書的傳播與重要性有莫大幫助。
第二,利用日藏《群書治要》校勘其所引典籍,並作輯佚。《治要》引用唐前經、史、子文獻共六十五種,日藏諸本時代甚早,取《治要》以校勘所引典籍,可更正許多原典的問題。《治要》雖在清嘉慶初年回流中國,惜此本嘗經後人回改,不保《治要》原貌。今據日藏諸本重新勘正所引典籍,可補前人研究之未備。北京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新編諸子集成續編》每有據《群書治要》以作校正,然其所據僅為未臻完善的天明本,今據日藏諸本《治要》加以比較,更可校正原典裡之錯誤。此外,《治要》亦引佚書,以及典籍之中的佚篇;故利用《治要》所引,可為唐前舊典輯佚。
第三,討論《群書治要》的選文與治國之道。古代典籍浩如煙海,《治要》乃在群書之中摘引與管治國家相關者,勒成一書。其中《治要》選文與否,標準為何,可用敘事學之方法細考。《治要》編者以此書作諫書,以選文建議治國之道。今天雖無君臣關係,然而今天如能借助《治要》以管理企業,仍不失為古書今用之範例。
本研究計劃先將收集和整理日藏諸本《群書治要》,然後探討各本《治要》之承傳關係,以及其與所引原典之異同。接著,利用《治要》校勘和輯佚,補足文獻學上未備之處。最後,以《治要》所載典籍為例,從敘事學的角度分析《治要》之選文。具體方向主要有四:一、利用日藏諸本《治要》,討論此書在日本的流傳情況,以及各本之間的關係。二、利用《治要》校勘所引書及輯佚。三、探討《治要》之選文準則。四、《治要》治國之道的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