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长征九十周年 (1934-2024) 研讨会
会议程序:
上午10时至中午12时
开幕礼及主题演讲
下午2时30分至5时30分
专题讲座、教学资源分享及总结发言
会议程序:
上午10时至中午12时
开幕礼及主题演讲
下午2时30分至5时30分
专题讲座、教学资源分享及总结发言
由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校友、美国西东大学荣休教授梁伯华教授(72/联合/历史)主讲的首场“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六十周年杰出校友讲座”已于2023年12月1日(星期五)圆满举行。当日高朋满座,出席嘉宾包括文学院院长唐小兵教授、副院长(公关及推广)黄念欣教授、历史系梁元生教授、黎明钊教授及校友事务处处长郑健文先生等,历届校友、学生亦踊跃参加,场面热闹。
梁伯华教授分享他逾半世纪旅美的学术与文化之路,回顾在中大的青葱岁月,优良的师资和学习环境对他往后深远的影响。梁教授鼓励年轻一代多学习不同专业领域知识,保持开放的态度,了解中、西文化、历史、艺术发展等。 现场观众亦热烈参与讨论环节,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展示了文学院学生、校友好学的学习精神。
文学院衷心感谢所有出席人士对我们的支持。第二场杰出校友讲座将于明年3月1日举行,详情稍后公布,敬请密切留意。
Speaker
Prof. Giovanna Colombetti
Visit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Recent debates on the nature of the emotions include what has been called the “situated perspective”. Its proponents criticize the general tendency, in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to consider emotions only as states, or processes, of a person’s brain or body (a position also known as “individualism”), with little consideration for the role of environment. As a remedy, scholars suggest to regard emotions as scaffolded by the environment, both synchronically and diachronically. In this talk, Prof. Colombetti will present this notion of “scaffolded emotions” in detail, explain why she thinks it is valuable, and suggest various ways in which it can be developed further.
Since 2015, the Book of the Dead in 3D Project produces 3D annotated models of ancient Egyptian decorated coffins and sarcophagi, conceived as media of funerary religion and magic. In this lecture it will be discussed how meaningful it is to study a religious text or image through digital annotations on a 3D model of ancient artefacts.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lecture, the application of VR technology to the study of ancient Egyptian coffins and funerary monuments will be discussed as well,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project “Return to the Tomb: the re-contextualization of a 26th Dynasty Egyptian sarcophagus at the cemetery of Saqqara in Virtual Reality” (UC Berkely, UC Santa Cruz, Virginia Tech, University of Bonn)
Since 2015, The Book of the Dead in 3D Project produces 3D annotated models of ancient Egyptian coffins and sarcophagi, serving as mediums for funerary religion and magic. This lecture examines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religious texts and images using digital annotations on 3D models of ancient artifacts. Additionally, the lecture delves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VR) technology in studying Egyptian coffins and funerary monuments. The collaborative project “Return to the Tomb” by UC Berkeley, UC Santa Cruz, Virginia Tech, and the University of Bonn demonstrates the re-contextualization of a 26th Dynasty Egyptian sarcophagus in Saqqara Cemetery through VR.
Speaker
Prof. Rita Lucarell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gyptology, Department of Middle Eastern Languages and Culture, UC Berkeley
Rita Lucarelli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gyptology in the Department of Middle Eastern Languages and Culture, and the Class of 1939 Chair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he is the Faculty Curator of Egyptology at the Phoebe A. Hearst Museum of Anthropology and a Fellow of the Digital Humanities at UC Berkeley. She is presently working at a project aiming at realizing 3D models of ancient Egyptian coffins, the Book of the Dead in 3D. She is also completing a new monograph on demonology in ancient Egypt entitled Agents of punishment and protection: ancient Egyptian Demonology in the First Millenium BCE.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中国语文教学发展中心于2023年11月3日举行第八届 文学中大征文比赛颁奖典礼。比赛征集近五百份投稿,经过近半年的征稿和评审,最终选出二十三篇得奖作品。
是次典礼有幸邀得八位嘉宾,包括文学院院长唐小兵教授、大学辅导长高永雄教授、新亚书院钱穆图书馆及联合书院胡忠图书馆馆长马辉洪先生、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君杰博士、崇基学院学生辅导长吴硕南教授、新亚书院辅导长张锦少教授、逸夫书院辅导长庄绍勇教授,以及敬文书院辅导长张智钧教授。
文学中大征文比赛鼓励参赛者通过细心观察和深入感受校园内外的事物,提炼出思考的内容,并以文字表达出来。今年得奖作品题材十分多元,包括从茶餐厅的胶袋带出对失去童年回忆的愁思;探讨科学的无用之用;描写家人与衣柜的连系与记忆等等,涵盖抒情、描写、说理等不同文种,展现了中大学子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天赋。
中国语言及文学系系主任邓思颖教授在开幕礼致辞时指出,文学中大自二零一五年开始推出以来,得到学生和校友的踊跃支持。作为“走出课室学中文”项目的活动之一,比赛旨在让参赛者能够通过文学认识校园、认识世界,并推动校园的创作风气。他同时提到,这次比赛给予参赛者一个宝贵的机会,让他们走出课室,亲身体验文学学习的气氛。
另外,今年典礼亦首次举办得奖者朗诵环节,一共邀请了四位得奖者上台朗读作品选段,让与会者可以通过阅读以外的方式,欣赏得奖者的优秀作品。
为鼓励学生学习中国语文,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以中大校园独特的人文历史与山水情怀为题,编辑《中大.山水.人文》一书,作为“大学中文”的授课教材。自2015年起,举办“文学中大”征文比赛,鼓励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及校友写出自己的故事和感悟,借此增强观察、表达能力,提升对创意中文写作的兴趣。文学中大见证了文学在中大的历久弥新,承载著中大浓厚的人文精神,同时在年轻一代的创作中绽放独特的光芒。
更多有关“文学中大”的活动详情,请浏览“走出课室学中文”网站:https://www.chltcac.cuhk.edu.hk/culitrecentnews
虽然传奇戏曲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往往被置于文学研究与曲学研究两个领域中分别讨论,但传奇自身的多媒介特质却指向了文本、音乐等媒介之间的相互联通与交融。本讲座以清初传奇《长生殿》中〈制谱〉一折为例,结合文本与曲谱材料,基于“细读”这一常用的文学分析方法提出“细听”作为探讨传奇音乐性的可能,考察传奇中文本与音乐的跨媒介关系。
讲者
盛亦惠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助理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六十周年“杰出校友讲座系列”,首场讲座即将隆重举行! 由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主办 ,文学院六十周年杰出校友讲座系列,第一场讲座邀请了来自美国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 USA)的荣休教授,梁伯华教授(72/联合/历史)教授主讲,主题为“东风西渐︰半世纪旅美的学术与文化之路”。
梁伯华教授学贯中西,历任多所中美著名学府的访问教授,包括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等。除发表学术专著外,梁教授经常为报刊专栏撰写散文及随笔,著书三十多本。多年来梁教授心联系母校,热心参与中大举办的活动,担任联合书院海外学长超过20年。2007年,梁教授获选为联合书院金禧杰出校友,他亦是中大50周年庆金禧专访 -“世界杰出中大人”之一。
梁伯华教授将会分享他逾40年来的教学、学术研究及文化之旅。讲座将于12月1日 (周五) 在中大校园举行,欢迎各界人士踊跃参加!
活动详情︰
日期︰2023年12月1日 (周五)
时间︰下午4时30分至六时 (茶点及嘉宾接待将于下午4时开始)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地下L1
主题︰“东风西渐︰半世纪旅美的学术与文化之路” (讲座将以英语进行)
报名︰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php?id=13677652
截止日期︰2023年11月26日
梁伯华教授简介︰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各国人民通过海洋交流融通、互利合作的贸易和文化交往路线。根据贸易货品的不同,海上丝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白银之路……。
1987年,在广州通往南海海上交通主航道上发现一艘南宋时期的沉船,后被命名为“南海I号”,此后三十馀年的打捞、发掘和研究工作取得巨大成果,201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又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近年来,我们根据“南海I号”、南越国宫署遗址、佛山南海奇石窑和文头岭、香港宋皇台圣山遗址等出土的酱釉罐,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不仅实证“南海I号”曾来过广州,最后从广州港离岸,还揭示了中国生产的美酒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为讲好海上丝绸之路的大湾区故事和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讲者
李灶新先生(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
李灶新,1998年中山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文物博物研究馆员,现任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自1998年以来主要参与南越国宫苑曲流石渠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原儿童公园)的考古发掘、研究与保护展示,南越王宫博物馆建设及广州海丝申遗等工作。在南越国史、广州城市考古和古代陶瓷等方面有较深的研究,主持完成的《南越宫苑遗址1995、1997年考古发掘报告》获2008~2009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主编《南越国宫署遗址与海上丝绸之路》、《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铜钱选录》、《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瓦当选录》等,发表《宋代广州公使酒库考》等相关研究论文30馀篇。
沈阳故宫创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缔造的清早期皇家宫殿,至今已有400年历史。目前它是除北京故宫外中国仅存的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其管理者沈阳故宫博物院,则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明末1583年,努尔哈赤于辽东建州左卫起兵,开始统一散乱的女真各部。历经30馀年艰苦搏杀,统一了女真诸部,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并很快占据明朝辽东之地;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营建沈阳故宫和汗宫。其后皇太极在盛京皇宫(沈阳故宫)经营近20年,他对内仿效中原封建体制,向外继续征战拓展,基本征服了蒙古诸部、北方其他少数民族与朝鲜国,控制了整个东北地区。1644年,清军挥师入关,定鼎中原,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政权。而后经顺、康、雍、干数朝拓展,确立了古代中国的最后疆域与版图,实现了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大一统”格局。而这一切,与关外紫禁城——沈阳故宫均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
沈阳故宫的兴建,使沈阳这个辽东小城晋级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更因它是大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满、蒙、汉八旗旗人的故乡而蜚声海内外。清中期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东巡,则为沈阳故宫带来丰富的清宫文物宝藏。
沈阳故宫是如何肇建的?它所典藏的清宫皇家珍宝都有哪些?让我们通过本次介绍,来找到其中的答案。
讲者
李理 先生(沈阳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馆员)
1963年生,198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系历史专业,毕业后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工作至今,曾任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现任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协会漆器珐琅器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辽宁省历史学会副会长。
多年从事清史、清代宫廷史、满族历史与文化及清朝宫廷文物等研究工作,特别在清代宫廷绘画方面有较系统的研究。迄今发表历史研究、文物研究论文150馀篇,出版学术专著10馀部、合著40馀部,较具影响的有《清宫侍卫》《清代官制与服饰》《数字清史》《白山黑水满洲风:满族民俗研究》、《紫气东来: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绘画研究》等,参与编撰国家出版基金支助专案《清朝前史》《清宫图典》《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精品大系》《新编满族大辞典》等(均为执行副主编或分卷主编)。在大陆和台湾地区清史界、清宫文物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