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探討菲律賓在美國殖民末年,影響社會發展的各種因素,並特別專注研究在聯邦政府時期的公共工程局,了解其如何在菲律賓邁向獨立期間,改變了社會面貌。菲律賓的美國殖民時代,始於1898年。在1900年代初,菲律賓推出了公共工程計劃,以改善國家被視為「落後」的窘局。1916年,為加快「改善」進度,美國國會通過《鍾斯法案》(Jones Act),容許菲律賓實行自治。及後在1934年,《泰丁斯-麥克杜飛法案》(Tydings-McDuffie Act)通過,美國宣佈即將撤離,菲律賓聯邦政府隨即開展建國鴻圖,推出廣泛的城市及鄉村公共工程計劃,並議決以奎松市為新首都。
菲律賓獨立之路:聯邦時代與公共工程局
本研究將剖析公共工程局如何在支援菲律賓聯邦政府的去殖民化過程中,推展一系列項目以發展/改善環境,籌建摩登國度迎向獨立。研究人員將評鑑公共工程局在基建與機構建設方面的成就,並在過程中審視公共工程區的職員,了解其學歷與事業,探討公共工程局在即將獨立的菲律賓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本研究還將探討曼努埃爾‧奎松總統(President Manuel Quezon)所帶來的影響。奎松致力透過農地改革、新房屋政策和城市規劃等,實踐社會公義,但現今學者對其政府所推行的環境管理策略的創建與影響力卻所知不多。而藉著對公營機構公共工程局的調查,研究人員還將了解菲律賓聯邦政府如何遵循或背向殖民政府自1916年起植根於當地的美國民主原則。
是次研究為探討美國帝國主義開拓出新方向,並為社會進步、本土管治與環境管理之間的關係提出原創見解。學者如對研究菲律賓社會發展,或亞洲殖民與新後殖民時期首都發展(如馬來西亞布城、緬甸內比都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堡)感興趣,亦必會對這項從國家政策與本土參與角度出發,了解鄉村與城市發展的研究有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