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與公共人文|系列講座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系列講座
演講者:
Yucong Hao(助理教授,范德堡大學)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時代的聲音技術」
杜琳(博士後,新加坡國立大學)
「數位歷史鑑識: 電腦視覺方法」
主持人:
曹雪楠(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系列講座
演講者:
Yucong Hao(助理教授,范德堡大學)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時代的聲音技術」
杜琳(博士後,新加坡國立大學)
「數位歷史鑑識: 電腦視覺方法」
主持人:
曹雪楠(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神學院 網上課堂體驗—第一講
題目:從第一世紀羅馬帝國的歷史與文化遺產看聖經的大能
講者:葉漢浩教授
日期:2024年11月19日(二)
時間:晚上8時至9時30分
語言:廣東話(提供即時華語傳譯)
形式:網上以ZOOM進行
費用:免費
主題:與他者相遇
適合對象:
1. 有興趣報讀神學課程的人士
2. 想感受和了解崇基學院神學院的教學模式、風格及理念的人士
3. 對基督宗教及對神學課題有興趣的人士
報名網址: 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php?id=13697858
講者
葉漢浩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 崇基學院神學院 副教授
3943 1034/ 3943 4789/ 3943 1091/ admissions@theology.cuhk.edu.hk
我們誠摯邀請您參加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文學院主辦、文物館及藝術系協辦的中大駐校藝術家計劃2024公開講座,由當代著名藝術家和油畫家劉小東主講。此次活動是中大駐校藝術家計劃的一部分,旨在促進大學社群與公眾之間的文化及藝術交流。
劉小東的作品深入探討全球議題,其創作遍及日本、意大利、英國、美國、古巴、奧地利和中國等地,深具影響力及享譽盛名。
講座詳情:
主題:「劉小東:行動中的繪畫」
日期:2024年11月22日(星期五)
嘉賓接待及茶會:下午4:00 – 4:30
講座:下午4:30 - 6:00
語言:普通話(設有英語同步傳譯)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李兆基樓一樓7號演講廳 (LSK LT7)
報名連結: 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php?id=13696559
如欲了解更多關於中大駐校藝術家計劃及劉小東,請瀏覽:https://arts.cuhk.edu.hk/web/cuhk-artist-in-residence-2024/
電郵: arts@cuhk.edu.hk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衷心感謝各位出席於2024年10月17日,由校友事務處主辦的2024年度傑出校友訪問計劃活動之一,並由文學院合辦的「與文學院學生對談」。當天我們很高興接待超過100位來賓,包括中大的師生、校友及公眾。
我們很榮幸邀請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擔任是次對談的特別嘉賓。當天,文學院院長唐小兵教授、文學院副院長(公關及推廣)黃念欣教授和校友事務處處長許寶寶女士,以及文化管理本科課程主任梁學彬教授與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林國偉教授蒞臨出席是次活動。
當晚,吳博士及黃教授聯同三名文學院的學生代表,開展了一場充滿啟發性的對話。參與對談的學生代表分別是文化管理學士三年級生陳樂希、文化管理碩士二年級梁穎中和2024年度歷史系畢業生黃烽。眾人圍繞香港以至整個大中華的文藝產業,就持續進修、職業規劃和就業前景等議題進行深入交流。
作為資深的策展人與藝術行政人員,吳博士分享了他獨特的職場故事。他亦鼓勵學生和校友勇於創新、保持開闊的眼界與全球視野、保有熱情並擁抱終身學習,以便在現今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大放異彩。
文學院再次感謝各位的積極參與,共同為中大及文學院創造美好回憶。敬請關注我們的最新活動。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舉辦的「現代文學經緯」學術演講系列(一),於較早前順利舉行。是次演講特別邀請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胡纓教授,以「娜拉、魯迅與張愛玲」和「如何『感』『動』:秋瑾在海外」為題,分別於10月8日及10月10日進行演講。
10月8日的「娜拉、魯迅與張愛玲」講座,由中文系崔文東教授主持。胡纓教授透過三篇文本分析,探討性別化現代主體存在的前提、局限與想象空間。
10月10日以「如何『感』『動』:秋瑾在海外」為題,胡纓教授聯同中文系鄺可怡教授,通過兩部海外關於秋瑾的作品,探討身處中國文化邊緣的藝人,如何運用舞蹈、影視等方式再現一代女俠,藉此對傳統性別意識作出修正,並論及文化資源的運用與譜系創建。
兩場講座皆反應熱烈,同學除了與胡纓教授深入討論和交流,更記錄下深刻的感想。摘錄如下:
第一場講座學生感想
沈彥誠(哲學博士一年級生):
2024年10月8日,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經緯」系列講座第一講「娜拉、魯迅與張愛玲」在李兆基樓順利舉行,本次講座由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胡纓教授主講,崔文東教授主持。胡纓教授從魯迅的名篇《娜拉走後怎樣》出發,關注到其中經常被忽略的Ahasver的典故,並將它和《過客》對讀,討論其中的「走者」形象,重新思考「魯迅為何給娜拉熱潑冷水」的問題。胡纓教授也從魯迅延伸到張愛玲,探讨兩人看似迥異的觀念背後的相通之處。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在出走後往往以悲劇收尾,但張愛玲仍然讓她們不得不走,這其中也蘊含了張愛玲本人作為「娜拉之女」的獨特經驗。通過張愛玲,胡纓教授啟發同學重新思考「張愛玲是不是女性主義者」這一問題。到場的老師和同學就張愛玲與女性主義、女性與聲音、行走意象的意義等話題與胡纓教授展開了充分的交流。
第二場講座學生感想
陳子悅(哲學博士一年級生):
「為什麼華裔藝人會對秋瑾感興趣?」秋瑾 (1875-1907)形象已成為諸多意象的載體,承載公共記憶。作為一種文化資源的秋瑾當然具備感召力,但海外「秋瑾熱」現象的產生似乎更得益於秋瑾喚起了個體追尋其生命故事的興趣。通過回顧女性友人對秋瑾隨刀劍起舞的描述,秋瑾將自身和兵器相聯繫的詩作,以及秋瑾的男裝影像,胡纓教授從性別理論和動覺理論出發,指出秋瑾通過借用寶刀、和服、男裝等別人、別處、別性的「動」「作」,以產生新感覺、新知識、新意識。秋瑾吸引了海外華人張蕊(Rae Chang)製作舞劇Autumn Gem,藝術家曾吳(Wu Tsang)創作表演You Sad Legend。從這些秋瑾演繹中,我們看到原本從一出生就被規訓為某種性別的舞者的身體在舞動中呈現出不斷被創造、再創造,並被重新定義。在圍繞秋瑾敘事的大傳統和小傳統之外,她的個人生命史提供給了相對的邊緣群體多意敘述的可能,華裔藝人得以借用秋瑾故事,有選擇地為自己建構身份和情感的譜系。
文學院致力舉辦不同學術活動,促進各地學者交流,為師生營造多元充沛的學習環境。
香港中文大學本科入學資訊日2024將於10月19日(星期六)舉行!想了解更多文學院課程及學院生活,記得到位於利黃瑤璧樓(ELB)的 各學系攤位參觀。文學院教員及學生會為大家提供最新的課程資訊,解答你們的疑問。
📅 2024年10月19日(星期六)|上午9時至下午6時
📍 中大崇基書院利黃瑤璧樓、中大本部校園林蔭大道文學院攤位
內容包括:
【課程諮詢】重點介紹各學系入學、課程資訊
【課堂體驗】感受文學院課堂的學習氛圍
【工作坊】享受多元化的學習體驗
【聊天室】盡情問你所想,了解文學院的獨特之處
中大文學院為本科同學舉辦職涯發展工作坊,特意邀請翻譯系校友及職涯教練談慧盈女士(翻譯文學士,2010),為同學講解職涯規劃的要點,並分享各種求職技巧,包括如何將學術知識靈活運用到工作上及提升面試技巧等。此外,談女士亦會分享作為文學院畢業生,在規劃她的職業生涯上,如何由翻譯系畢業生,一步一步轉變成投身商界、並成為職涯教練的經歷。
日期: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時間:下午4時30分至6時30分
地點:大學圖書館數碼學術研究室
語言:廣東話(附有英文講義)
對象:文學院本科生 (三年級或以上學生優先)
名額:40個
網上報名連結: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php?id=13679378 (截止報名日期:2024年10月18日)
工作坊簡介:
- 探索文科生的多元職業路向
- 了解如何轉化學術知識至職場適用的技能
- 認識求職的普遍錯誤及改進技巧
- 學習實用的溝通及社交技巧
- 轉行?認識轉換職業的可能
本次工作坊名額有限,先到先得。已報名而未能出席者,請盡快通知文學院院務處,以作候補安排。
在中國的官方話語和知識界話語之外,青年網絡話語的興起引人注目。其鬥爭性姿態往往掩蓋了知識生產的一面。互聯網上不同陣營話語都在進化、變異、博弈……新的"主體"指涉名詞不斷誕生,不限於公知、五毛、自幹五、小確幸、小粉紅、移民、殖民等等。正如漫長的工業革命是在事後才被人認知,今天中國的文化變革也在喧嘩的網絡爭吵中浮現。作為親歷者,通過事件感知和分析背後的知識、情感、話語的變化以及"時代精神"。
講者:
余亮 博士 (國家高端智庫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東方學刊》副主編)
余亮,曾經是時政傳媒《觀察者網》創始時期主編,現為國家高端智庫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東方學刊》副主編。專注互聯網青年文化研究,發表《小粉紅的系譜、生態與中國青年的未來》《出征與"內卷":青年網絡思潮的雙重節拍》等論文與大量網絡評論。余亮於山東大學數學學院獲得學士學位,於上海大學文學院獲得博士學位。
除了所謂的「西方衝擊」之外,晚清和早期民國的中國佛教徒也面臨來自日本的新思想,包括對傳統佛教思想的獨特日本詮釋。這種接觸中的一個重要但仍未充分研究的方面是日本淨土佛教(特別是淨土真宗)如何影響中國佛教徒對淨土佛教的傳統理解。本次演講將討論1890年代至1920年代活躍的中國作者如何批判性地回應日本對淨土佛教的論述,以及如何選擇性地採用其元素,以系統化他們對中國本地淨土傳統的理解。這種選擇性的採用包括三個相互關聯的概念:將淨土佛教視為與其他佛教宗派不同的「淨土宗」;在教義上強調「自力」和「他力」的區分;以及將曇鸞(476–572)、道綽(562–645)和善導(613–681)定位為三位中國佛教歷史上獨特的淨土思想家。
講者
Prof. Jakub Zamorski, Jagiellonian University
孫亞柏(Jakub Zamorski) 是波蘭克拉科夫雅蓋隆大學比較文明研究中心的東亞佛教助理教授及講師。他的研究興趣包括東亞近世和現代佛教思想,特別是淨土傳統的重新詮釋,以及東亞佛教邏輯和認識論的歷史。他的出版物包括《楊文會與南條文雄:從中日視角看現代佛學研究的引入》(《向西學習,向東學習》,Brill, 2023),以及即將出版的《中國佛教邏輯》(《中國哲學及其思想家:從古代到現代》,(Bloomsbury)。
cshb@cuhk.edu.hk
3943 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