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与公共人文|系列讲座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 )|系列讲座
演讲者:
Yucong Hao(助理教授,范德堡大学)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 )时代的声音技术」
杜琳(博士后,新加坡国立大学)
「数位历史鉴识: 电脑视觉方法」
主持人:
曹雪楠(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 )|系列讲座
演讲者:
Yucong Hao(助理教授,范德堡大学)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 )时代的声音技术」
杜琳(博士后,新加坡国立大学)
「数位历史鉴识: 电脑视觉方法」
主持人:
曹雪楠(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崇基学院神学院 网上课堂体验—第一讲
题目:从第一世纪罗马帝国的历史与文化遗产看圣经的大能
讲者:叶汉浩教授
日期:2024年11月19日(二)
时间:晚上8时至9时30分
语言:广东话(提供即时华语传译)
形式:网上以ZOOM进行
费用:免费
主题:与他者相遇
适合对象:
1.有兴趣报读神学课程的人士
2.想感受和了解崇基学院神学院的教学模式、风格及理念的人士
3.对基督宗教及对神学课题有兴趣的人士
报名网址: 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 php?id=13697858
讲者
叶汉浩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 崇基学院神学院 副教授
3943 1034/ 3943 4789/ 3943 1091/ admissions@theology.cuhk.edu.hk
我们诚挚邀请您参加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文学院主办、文物馆及艺术系协办的中大驻校艺术家计划2024公开讲座,由当代著名艺术家和油画家刘小东主讲。此次活动是中大驻校艺术家计划的一部分,旨在促进大学社群与公众之间的文化及艺术交流。
刘小东的作品深入探讨全球议题,其创作遍及日本、意大利、英国、美国、古巴、奥地利和中国等地,深具影响力及享誉盛名。
讲座详情:
主题:「刘小东:行动中的绘画」
日期:2024年11月22日(星期五)
嘉宾接待及茶会:下午4:00 – 4:30
讲座:下午4:30 - 6:00
语言:普通话(设有英语同步传译)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李兆基楼一楼7号演讲厅 (LSK LT7)
报名连结: 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php?id=13696559
如欲了解更多关于中大驻校艺术家计划及刘小东,请浏览:https://arts.cuhk.edu.hk/web/cuhk-artist-in-residence-2024/
电邮: arts@cuhk.edu.hk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衷心感谢各位出席于2024年10月17日,由校友事务处主办的2024年度杰出校友访问计划活动之一,并由文学院合办的“与文学院学生对谈”。当天我们很高兴接待超过100位来宾,包括中大的师生、校友及公众。
我们很荣幸邀请到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博士,担任是次对谈的特别嘉宾。当天,文学院院长唐小兵教授、文学院副院长(公关及推广)黄念欣教授和校友事务处处长许宝宝女士,以及文化管理本科课程主任梁学彬教授与文化管理硕士课程主任林国伟教授莅临出席是次活动。
当晚,吴博士及黄教授联同三名文学院的学生代表,开展了一场充满启发性的对话。参与对谈的学生代表分别是文化管理学士三年级生陈乐希、文化管理硕士二年级梁颖中和2024年度历史系毕业生黄烽。众人围绕香港以至整个大中华的文艺产业,就持续进修、职业规划和就业前景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作为资深的策展人与艺术行政人员,吴博士分享了他独特的职场故事。他亦鼓励学生和校友勇于创新、保持开阔的眼界与全球视野、保有热情并拥抱终身学习,以便在现今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大放异彩。
文学院再次感谢各位的积极参与,共同为中大及文学院创造美好回忆。敬请关注我们的最新活动。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举办的“现代文学经纬”学术演讲系列(一),于较早前顺利举行。是次演讲特别邀请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胡缨教授,以“娜拉、鲁迅与张爱玲”和“如何‘感’‘动’:秋瑾在海外”为题,分别于10月8日及10月10日进行演讲。
10月8日的“娜拉、鲁迅与张爱玲”讲座,由中文系崔文东教授主持。胡缨教授透过三篇文本分析,探讨性别化现代主体存在的前提、局限与想象空间。
10月10日以“如何‘感’‘动’:秋瑾在海外”为题,胡缨教授联同中文系邝可怡教授,通过两部海外关于秋瑾的作品,探讨身处中国文化边缘的艺人,如何运用舞蹈、影视等方式再现一代女侠,借此对传统性别意识作出修正,并论及文化资源的运用与谱系创建。
两场讲座皆反应热烈,同学除了与胡缨教授深入讨论和交流,更记录下深刻的感想。摘录如下:
第一场讲座学生感想
沉彦诚(哲学博士一年级生):
2024年10月8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经纬”系列讲座第一讲“娜拉、鲁迅与张爱玲”在李兆基楼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的胡缨教授主讲,崔文东教授主持。胡缨教授从鲁迅的名篇《娜拉走后怎样》出发,关注到其中经常被忽略的Ahasver的典故,并将它和《过客》对读,讨论其中的“走者”形象,重新思考“鲁迅为何给娜拉热泼冷水”的问题。胡缨教授也从鲁迅延伸到张爱玲,探讨两人看似迥异的观念背后的相通之处。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在出走后往往以悲剧收尾,但张爱玲仍然让她们不得不走,这其中也蕴含了张爱玲本人作为“娜拉之女”的独特经验。通过张爱玲,胡缨教授启发同学重新思考“张爱玲是不是女性主义者”这一问题。到场的老师和同学就张爱玲与女性主义、女性与声音、行走意象的意义等话题与胡缨教授展开了充分的交流。
第二场讲座学生感想
陈子悦(哲学博士一年级生):
“为什么华裔艺人会对秋瑾感兴趣?”秋瑾 (1875-1907)形象已成为诸多意象的载体,承载公共记忆。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的秋瑾当然具备感召力,但海外“秋瑾热"现象的产生似乎更得益于秋瑾唤起了个体追寻其生命故事的兴趣。通过回顾女性友人对秋瑾随刀剑起舞的描述,秋瑾将自身和兵器相联系的诗作,以及秋瑾的男装影像,胡缨教授从性别理论和动觉理论出发,指出秋瑾通过借用宝刀、和服、男装等别人、别处、别性的“动”“作”,以产生新感觉、新知识、新意识。秋瑾吸引了海外华人张蕊(Rae Chang)制作舞剧Autumn Gem,艺术家曾吴(Wu Tsang)创作表演You Sad Legend。从这些秋瑾演绎中,我们看到原本从一出生就被规训为某种性别的舞者的身体在舞动中呈现出不断被创造、再创造,并被重新定义。在围绕秋瑾叙事的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外,她的个人生命史提供给了相对的边缘群体多意叙述的可能,华裔艺人得以借用秋瑾故事,有选择地为自己建构身份和情感的谱系。
文学院致力举办不同学术活动,促进各地学者交流,为师生营造多元充沛的学习环境。
香港中文大学本科入学资讯日2024将于10月19日(星期六)举行!想了解更多文学院课程及学院生活,记得到位于利黄瑶璧楼(ELB)的 各学系摊位参观。文学院教员及学生会为大家提供最新的课程资讯,解答你们的疑问。
📅 2024年10月19日(星期六)|上午9时至下午6时
📍 中大崇基书院利黄瑶璧楼、中大本部校园林荫大道文学院摊位
内容包括:
【课程谘询】重点介绍各学系入学、课程资讯
【课堂体验】感受文学院课堂的学习氛围
【工作坊】享受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聊天室】尽情问你所想,了解文学院的独特之处
中大文学院为本科同学举办职涯发展工作坊,特意邀请翻译系校友及职涯教练谈慧盈女士(翻译文学士,2010),为同学讲解职涯规划的要点,并分享各种求职技巧,包括如何将学术知识灵活运用到工作上及提升面试技巧等。此外,谈女士亦会分享作为文学院毕业生,在规划她的职业生涯上,如何由翻译系毕业生,一步一步转变成投身商界、并成为职涯教练的经历。
日期:2024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时间:下午4时30分至6时30分
地点:大学图书馆数码学术研究室
语言:广东话(附有英文讲义)
对象:文学院本科生 (三年级或以上学生优先)
名额:40个
网上报名连结:https://cloud.itsc.cuhk.edu.hk/webform/view.php?id=13679378 (截止报名日期:2024年10月18日)
工作坊简介:
- 探索文科生的多元职业路向
- 了解如何转化学术知识至职场适用的技能
- 认识求职的普遍错误及改进技巧
- 学习实用的沟通及社交技巧
- 转行?认识转换职业的可能
本次工作坊名额有限,先到先得。已报名而未能出席者,请尽快通知文学院院务处,以作候补安排。
电邮:arts@cuhk.edu.hk
在中国的官方话语和知识界话语之外,青年网络话语的兴起引人注目。其斗争性姿态往往掩盖了知识生产的一面。互联网上不同阵营话语都在进化、变异、博弈……新的"主体"指涉名词不断诞生,不限于公知、五毛、自干五、小确幸、小粉红、移民、殖民等等。正如漫长的工业革命是在事后才被人认知,今天中国的文化变革也在喧哗的网络争吵中浮现。作为亲历者,通过事件感知和分析背后的知识、情感、话语的变化以及"时代精神"。
讲者:
余亮 博士 (国家高端智库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东方学刊》副主编)
余亮,曾经是时政传媒《观察者网》创始时期主编,现为国家高端智库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东方学刊》副主编。专注互联网青年文化研究,发表《小粉红的系谱、生态与中国青年的未来》《出征与"内卷":青年网络思潮的双重节拍》等论文与大量网络评论。余亮于山东大学数学学院获得学士学位,于上海大学文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除了所谓的“西方冲击”之外,晚清和早期民国的中国佛教徒也面临来自日本的新思想,包括对传统佛教思想的独特日本诠释。这种接触中的一个重要但仍未充分研究的方面是日本净土佛教(特别是净土真宗)如何影响中国佛教徒对净土佛教的传统理解。本次演讲将讨论1890年代至1920年代活跃的中国作者如何批判性地回应日本对净土佛教的论述,以及如何选择性地采用其元素,以系统化他们对中国本地净土传统的理解。这种选择性的采用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将净土佛教视为与其他佛教宗派不同的“净土宗”;在教义上强调“自力”和“他力”的区分;以及将昙鸾(476–572)、道绰(562–645)和善导(613–681)定位为三位中国佛教历史上独特的净土思想家。
讲者
Prof. Jakub Zamorski, Jagiellonian University
孙亚柏(Jakub Zamorski) 是波兰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比较文明研究中心的东亚佛教助理教授及讲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东亚近世和现代佛教思想,特别是净土传统的重新诠释,以及东亚佛教逻辑和认识论的历史。他的出版物包括《杨文会与南条文雄:从中日视角看现代佛学研究的引入》(《向西学习,向东学习》,Brill, 2023),以及即将出版的《中国佛教逻辑》(《中国哲学及其思想家:从古代到现代》,(Bloomsbury)。
cshb@cuhk.edu.hk
3943 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