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兰丝(Lois Conner)拾起百万大道上的淡粉杜鹃花,放在手心,垂首深深一吸,将花瓣抛到半空。“我爱花的香气。像桂花香,会令我立时回到桂林,我的老家。”
四十年来,美国著名风景及人像摄影师康兰丝携着上世纪流行的厚重大底相机,走遍世界,拍下无限风光。旧物令她安稳,她晒印的,是七乘十七吋、千年不褪的黑白白金照片,以及廿三乘六十吋的喷墨相。犹如中国卷轴的长幅相片,沈静悠远,意蕴丰富,历史和文化,在画面徐徐舒展。睽违八年,康兰丝近月回港,担任中大驻校艺术家。
《宗镜录》是东亚佛教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著作,它由五代时期的禅僧永明延寿(904―976)所著,共一百卷。延寿以禅宗所传之一心为核心,统摄以往佛教所有的思想与实践。到了宋代,《宗镜录》被公认为佛教正统学说,并被收入到大藏经。它不仅对后代的中国,而且对朝鲜、日本两地的佛教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讲座将简要介绍《宗镜录》的思想内容,及其在中、朝、日三地不同的容受情况,进而探讨《宗镜录》在中国禅宗走向兴盛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讲者
柳干康教授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柳干康教授,2013年于日本东京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准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佛教思想史。著有《一心万法:延寿学研究》(共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永明延寿と‘宗镜录’の研究:一心による中国佛教の再编》(单著,法藏馆,2015)、《最澄・空海将来‘三教不齐论’の研究》(共著,国书刊行会,2016待刊)。代表性论文有〈永明延寿“官钱放生”说の成立と变迁〉(《禅学研究》100,2022)、〈延寿の立ち位置:时代の转换期における禅の捉えなおし〉(《中国:社会と文化》37,2022)等等。
公开网络讲座 | 无须报名
✅ ZOOM ID:910 6024 1050 无须密码
点击链接直接加入:
https://cuhk.zoom.us/j/91060241050
《乐在中大》将带领听众走进香港中文大学校园,探索迷人的法国音乐。钢琴家潘晓彤与客席演奏家将联同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学生演奏一系列的法国室乐作品。
艺术总监︰潘晓彤
表演者︰潘晓彤丶客席演奏家丶中文大学音乐系学生
骷髅之舞,作品 40(1874)
双钢琴八手联弹
三重奏组曲,作品59(1903)
长笛、小提琴与钢琴三重奏
组曲 作品157b(1939)
小提琴、单簧管与钢琴三重奏
《塔朗泰拉舞曲》,作品6(1857)
长笛、单簧管与钢琴三重奏
中场休息
德彪西(1862-1918)
法国艺术歌曲
法国艺术歌曲
5月11日(星期四)下午1时至6时半
专题演讲:利玛窦:可敬的对话传教士
李天纲教授
第一节:传教士的心(灵修)
主持:董泽龙神父
从利玛窦的书信看可敬者的圣德
讲者:吴智勋神父
利玛窦启发的持续对话:天主教社会理论在华人境况中的实践
讲者:罗世范神父(Stephan Rothlin, SJ)
第二节:传教与当地文化(态度)
主持:黄懿萦博士
利玛窦文化策略的评估初探
讲者:古伟瀛教授
利玛窦《天主实义》与理学思想
讲者:王格教授
5月12日(星期五)下午1时至5时半
第三节:传教与信仰的表达(信仰基础)
主持:柯修文博士(Dr. Daniel Canaris)
《圣经》的翻译与基督信仰本地化——利玛窦神父传教策略的启迪
讲者:靖保路教授
利玛窦与中国礼仪
讲者:梅谦立神父(Thierry Meynard, SJ)
第四节:传教与基督徒生活(见证)
主持:林月惠教授
利玛窦文化福传透视:梵二、教宗方济各与司马迁视域的融合
讲者:郭少棠教授
“定契约,缴款项,盖印章”:利玛窦契税原则及特点分析
讲者:康志杰教授
香港庙宇碑刻志》一书,收录了130座有可考碑刻的庙宇,除佛堂门天后古庙之外,其馀庙宇均建于清初之后。
本演讲将以庙宇碑刻和庙内铜钟为材料,探讨香港地区地方庙宇的起源、发展,以及三百年来的香港庙宇传统。现存最早的清初香港庙宇碑是刻立于乾隆八年(1743 )的〈叶徐送产碑〉(塔门天后古庙)。 然而,此通碑刻不能被用来证明香港庙宇的最早创立时间。若要考查清 初香港庙宇的创建时间,庙内保存的立庙铜钟往往可以提供确实证据。在《香港庙宇碑刻志》所收录的130座庙宇之中,有55座至今仍保存有清代铜钟。最早的一口铜钟铸造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 ),现存于元朗屏山鲤鱼山天后宫。除了元朗屏山鲤鱼山天后宫,还有7座香港庙宇保存有康熙时期铸造的铜钟。经历三百多载,这8座古庙屹立至今,仍然开放,善信可进庙参拜和祀。
讲者
黎志添教授
黎志添,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执行副所长、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亚太汉学中心主任、《道教研究学报》创刊主编及《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总主编。著有《道藏辑要・提要》(2021)、《道贯岭南:广州三元宫志》(2019)、《修心炼性——<吕祖疏解无上玄功灵妙真经>白话注译》(2017)、《广州府道教庙宇碑刻集释》(2014)、《香港道教——历史源流及其现代转型》(2010)、《香港道堂科仪历史与传承》(2007)、《广东地方道教研究—道观、道士及科仪》(2007)等。
3943 1103 / daoist@cuhk.edu.hk
第一讲
日期: 2023年5月6日 (星期六)
时间: 下午3时
地点: 香港历史博物馆地下演讲厅
讲题: 体育与中国:文明、民族与国家认同
主持: 卜永坚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第二讲
日期: 2023年5月8日 (星期一)
时间: 下午4时
地点: 香港中文大学大学行政楼地下祖尧堂
讲题: 体育作为美国的“新边疆”
主持: 张瑞威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讲者
徐国琦教授
香港大学历史系
所有讲座以普通话讲述,欢迎现场或网上参与。
康兰丝(Lois Conner)拾起百万大道上的淡粉杜鹃花,放在手心,垂首深深一吸,将花瓣抛到半空。“我爱花的香气。像桂花香,会令我立时回到桂林,我的老家。”
四十年来,美国著名风景及人像摄影师康兰丝携着上世纪流行的厚重大底相机,走遍世界,拍下无限风光。旧物令她安稳,她晒印的,是七乘十七吋、千年不褪的黑白白金照片,以及廿三乘六十吋的喷墨相。犹如中国卷轴的长幅相片,沈静悠远,意蕴丰富,历史和文化,在画面徐徐舒展。睽违八年,康兰丝近月回港,担任中大驻校艺术家。
1984年,康兰丝获古根汉奖学金,首次踏足中国。往后,几乎每年,她都会返回这幅员辽阔的国家,深入不同山川、城市和乡镇。她的作品,是摄影师跟景物的私人对话,也是珍贵印记,记下时代带走的,留下的,以及她的诠释。在康兰丝的镜头下,圆明园废墟回荡历史馀音。消失的北京胡同,伴随鸟巢体育馆,和到处可见的推土机。
每到一处,康兰丝会花长时间漫步和观察,才决定如何操镜。桂林阳朔,是她的精神故乡,漓江的岩溶山水,自邂逅缱绻难忘。背负七十磅器材,她登上黄山,前头雍容负重的老祖母,为她打气。高山症无阻康兰丝前往西藏,丝绸之路的古城和佛教石窟,以及长江三峡大坝蓄水淹没的城镇,都由她摄入永恒。
“我对景物和它展现的文化兴趣盎然。我是不能自拔的风景收藏和观察者;引领我走进未知的,往往是一帧完全陌生、令人难以忘怀的照片或画作。最终,我发现的,全是无法预计、出人意表却引人入胜的事物。透过摄影描述这一期一会,几乎不可能。
“将相机忠实呈现的化为虚像,令人振奋。在光线、天时、时机和多样因素配合下,窄长的镜头或能召唤一个半想像,或是吐纳数千年历史气息的世界。有时,它纯粹录下天地的大美。”她说。
摄影一直是康兰丝生命的一部分。九岁时,父亲给她第一部相机,中学年代,她一直是校报摄影师。1969年,十八岁的她上特拉华大学攻读绘画,两年后赴纽约,改读时装设计。1973年,白天在联合国上班,夜间上学的康兰丝,课馀修读摄影师菲腊.侯斯曼的心理描摹课,侯斯曼看出她是摄影师材料,问她,为何修读时装设计?答不出的问题,开启的却是下半生寻幽探胜的刻骨之旅。
1980年,在耶鲁大学研究院深造期间,她随中国画史学者班宗华研习明代中国绘画。对中文和中国文化一窍不通的她,问教授可否放弃修读。不料班宗华希望班上有不同观点,回绝了她。其后,康兰丝跟同学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亲手打开并端详卡佛藏品中的唐代和明代画卷。看到画中的岩溶山水,她不解问,为何画家会构想出这些奇异风景。班宗华却道,这是真的。那一刻,她决定必须去漓江,亲炙奇特山水。
1984年,在杭州西湖漫步期间,康兰丝偶遇一棵准备秋剪的树,旁边有梯;在她眼中,仿如通往天国。当时,她每天只能拍十张照片。那是清早,她小心翼翼,将一张菲林曝光。馀下在中国的九个月,她时刻想着这幅照片,深怕拍摄一刻,有人在镜前走过。完美无瑕的相片,最后被策展人约翰.萨考斯基,选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馆藏。
1995年,她回到杭州。那时正值雨季,泛满水光,她需要靠近景物拍摄。一池的莲花枝干,像恣意的书法,写满镜头。十多年后,这光明宁静的世界,给予康兰丝无限慰藉:2018年,她回到苏杭荷塘,望着天空在水中的倒影,拍摄莲花,怀念最爱的母亲。
冬日里,莲藕黏附着衰颓的根茎,田田的莲叶,融化湖面的冰。“它们看上去像粉笔画。这是很冷,却异常美丽的世界,我要‘画’下它——我视自己的相作为画。”
新冠疫症期间,康兰丝开始制作圆形相片。“这是奇特和从未有过的时空,无始无终,就像圆形。有时,我们需要短小精悍的叙事,有时是长篇。一些情况,则需要崇高和无限的形式。”
一生无悔的艺术家,对将在社会迈开阔步的中大生,有何寄语?“有规划是好的,但开放心胸,让事情自然发生也很重要。如果你半路爱上其他事物,情有独钟,别害怕跟随新的方向走。”千回百转,终觅得心之所爱的康兰丝,用一生,活出信念。
文/Amy Li
摄/Keith Hiro
[按此浏览康兰丝网页]
中大课程探索日2023将于5月23-24 日在中大校园举行。欢迎2023年入学的JUPAS同学于5月24日亲临文学院体验不同的课程,我们的学生、教师及校友会与大家分享他们的学习与校园生活点滴。
约定你,5月24日中大文学院见!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始,随著美国、加拿大移民政策的改变,以及亚洲各国地缘政治等因素,美加两国华人移民人数逐渐增加,汉传佛教也因此而步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期。相较于后期的台湾人间佛教教团,这些早期的汉传佛教寺院规模较小,传播模式亦较错综复杂,但却为汉传佛教在北美的弘扬与传播奠下了不可忽视的基础。本讲座试图通过居士佛教、学僧网络及法脉网络探讨并分析二十世纪汉传佛教在北美的传播模式。
讲者
释融道教授 | 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宗教学院
释融道,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宗教学院、东亚研究系助理教授,历任美国南加州大学宗教系助理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何鸿毅家族基金佛学研究计划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汉传佛教现代化、佛教教育、法脉网络、跨国佛教与身份认同。专著有 Citizen Bodhisattvas: Education, Student-Monks, and Citizenship in Modern Chinese Buddhism (Brill: forthcoming).
公开网络讲座 | 无须报名
✅ ZOOM ID:910 6024 1050 无须密码
点击链接直接加入:
https://cuhk.zoom.us/j/91060241050
饮食器的外形往往与其所盛之物以及烹煮进食的方式相关。在唐代的金银器风潮中,出现了许多明显带有中西亚特色的饮食器型,如浅腹大盘、高足杯,及带流及把的酒瓶等。它们与考古可见早期饮食器差异巨大,很可能也是随著新的饮食种类和进食方式出现的。对‘牙盘’和‘偏提’这两种器物的名称和器型流变过程以及使用情景的考察更说明了这些在当时分属新奇的器物和饮食风尚并非昙花一现。通过漫长的文化互动,它们早已融入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中餐进食及宴饮方式中。
讲者
陈谊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荣誉副研究员)
Dr. Chen Yi (Honorary Research Associate of Art Museu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陈谊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其后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主修中国考古。曾任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Christensen Fellow in Chinese Painting及大英博物馆早期中国收藏研究员。现为独立学者,参与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发起的德雷斯顿陶瓷线上图录编修计划,并作为2022-2023年度之利荣森纪念交流计划访问学人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进行双语陶瓷术语索引典的研究。
rpcaa@cuhk.edu.hk / 39430454
主办: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中国考古艺术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