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著青海乌兰泉沟墓地、都兰热水血渭墓地、都兰香日德哈日赛墓地和甘肃天祝岔山村吐谷浑王族墓地等几处重要的唐-吐蕃时期考古遗存的系统发掘,一大批新颖稀见、且能够清晰反映吐谷浑和吐蕃考古学文化面貌的资料得以面世,其中包括唐蕃混合风格的壁画和彩绘漆棺、鎏金王冠、鋬指金杯、金银棺饰、金银覆面以及各类丝绸、珠饰等。与此同时,最近几年来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也整理和展出了一大批过去数十年间所采集的散见吐蕃时期珍贵文物,其中包括大量丝绸、金银器、棺板画等,其种类、形制、内容均可与科学发掘出土的考古材料相互补充和印证。
如此数量丰富、琳琅满目的新见材料令人应接不暇,不但扩充了我们对于吐蕃时期所创造的灿烂的高原文化的认知,同时也不得不促使学术界重新反思该区域在吐蕃时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而目前学术界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具有挑战、且相当有吸引力的课题,是如何辨识和解读这些文物的性质、功能和文化内涵,并且追溯它们的制作技术和装饰风格的渊源。
本研究尝试通过对这些新出资料中带有中亚和西亚装饰题材和风格的器物和图像进行分析,探讨它们所反映的吐蕃文化区所吸收的萨珊、粟特乃至地中海地区的文化影响,揭示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在唐-吐蕃统治时期通过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状况。
讲者:仝涛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仝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2008年获得德国蒂宾根大学考古学博士学位。近年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前吐蕃时期和吐蕃时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2012-2015年主持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的发掘,入选2014年度国家文物局“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六大考古新发现”。2018-2019年主持发掘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再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六大考古新发现”。主要代表作包括The Silk Roads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Age (from the Han to Tang Dynasty) as Reconstructed from Archaeological and Written Sources, Oxford: 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 2013;《青海都兰热水一号大墓的形制、年代及墓主人身份探讨》(2012)、《欧亚视野内的喜马拉雅黄金面具》(2015)、《西藏西部的丝绸与丝绸之路》(2017)等。
rpcaa@cuhk.edu.hk / 39430454
主办: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中国考古艺术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