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說虎
查詢
3943 7416/ artmuseum@cuhk.edu.hk
開放時間及參觀守則:
http://www.artmuseum.cuhk.edu.hk/zh/visit/opening/
3943 7416/ artmuseum@cuhk.edu.hk
開放時間及參觀守則:
http://www.artmuseum.cuhk.edu.hk/zh/visit/opening/
「粵澤四海」是「廣納百川」展覽的延續,闡述在動盪時代中廣東精英的收藏、書法及繪畫的發展,並呈現他們在廣州、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相關活動與貢獻。是次展覽展出逾150項書畫篆刻及碑帖拓本,透過高劍父提倡的「新國畫」、國畫研究會、學海堂等書院及其他政界名流的作品,引領觀衆從藝術中管窺這個波濤洶湧的大時代。
繪畫方面展示居巢、居廉一門及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嶺南畫派」書畫精品,以及國畫研究會趙浩公、盧振寰、姚禮脩、李研山、黃般若等作品。書法則囊括廣州粵秀書院、學海堂、應元書院、萬木草堂等師生及政界名流書蹟,如陳澧、李文田、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胡漢民、葉恭綽等墨寶。印章以廣雅書院院長梁鼎芬的用印為主,展示黃士陵對鄧爾雅等廣東印人的影響。碑帖收藏有李文田《華山廟碑》、孔氏嶽雪樓《十七帖》及《聖教序》等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宋拓。其他特色展品尚有《盛宣懷檔案》中的張蔭桓書信及太平天國錢幣等。
39437416/ artmuseum@cuhk.edu.hk
開放時間及參觀守則:
http://www.artmuseum.cuhk.edu.hk/zh/visit/opening/
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佛教組織的發展呈現出規模化的特點。其中佛光山教團在漢傳佛教中規模最大,而法身寺教團在南傳佛教中規模最大,而且兩大教團從開山至今均不過五十多年,由此可以看出他們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佛教教團組織屬於宗教類非營利性組織,藍海策略是組織管理中的優秀策略。
本講座內容主要結合佛光山教團與法身寺教團管理中的典型案例,解析當代佛教組織藍海策略的六條路徑:跨越它擇產業、跨越戰略集團、跨越買方鏈、跨越產品或服務範圍、跨越針對賣方的功能與情感導向、跨越時間。
講者
李湖江博士 (Dr. Li Hujiang)
福建師範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Research Associate, Centre for Studies of Fujian and Taiwa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李湖江博士,四川大學與德國柏林自由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現任福建師範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海峽人文學刊》編輯。研究方向為佛教史、閩臺佛教文化、黃檗文化等。著有《近代以來中國佛教慈善事業研究》(巴蜀書社2016)、《人間佛教與兩岸社會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8)、《海外留學隨想》(四川大學出版社2017),主編《著眼未來:兩岸青年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九州出版社2018),編著《黃檗宗文獻三種校釋》(宗教文化出版社2019)等,以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
企業家精神是當今企業管理研究的熱點問題,宗教信仰如何影響企業家精神的機制,依據目前研究所示,尚不清楚。
本次講座嘗試通過引入佛教哲學的相關理論,對現有的企業家精神理論進行重構,提出企業家精神的理論模型。企業家精神是價值觀、願望和信心的心理秩序,宗教(如佛教)能夠引導企業家向自心求解,積極面對世事。尤其在面對挫折和選擇時,宗教有助於引導企業家從「無我」進入心流狀態,重建心理秩序。把宗教信仰納入到企業家精神之中,構建企業家精神影響決策的路徑,爲人間佛教與企業管理融合奠定理論基礎。
講者
朱曉武教授 (Prof. Zhu Xiaowu)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全球價值鏈與票據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Professor, Business School,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朱曉武教授,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管理學博士,現任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全球價值鏈與票據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決策模擬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研究領域為數字經濟、金融科技、分布式自治組織、企業家精神與創新創業。曾於美國複雜性科學研究所Santa Fe Institute、哈佛商學院交流訪問,入選「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英才」、「中國政法大學優秀中青年教師培養計劃」、「中國政法大學青年學術創新團隊」。著有《區塊鏈與實體產業:重新定義數字經濟》、《數據權益資產化與監管: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與價值實現》等,並發表論文數十篇。
佛教傳入中國,僧人尊奉六和精神,同住在一所寺院,各司其職,自我管理。中國僧人通過勞動來養活自己,寺院財產是由僧人勞動創造而來,並透過不同分配方式而解决衣食住行,以及與佛教有關的資金調配,例如從事慈善、發展文化事業等。
本次講座主要探討古代寺院的寺產問題,最大寺產不是現金流,而是土地與房產等固定資産。這些寺產通常來自敕賜與捐贈,再通過租賃等方式等進行增殖。宋元以後,寺院的財產進入了工商與金融活動。明代寺產突出土地占有,引起世俗人覬覦,爲晚清的廟產之爭埋下種子。爲了保護廟產,佛教界自發地團結起來,與政府抗爭,成立中國佛教會,開辦佛學院,創辦佛教宣傳陣地,提倡人生佛教和人間佛教理念,近代中國佛教開始走上復興之道。
講者
黃夏年教授 (Prof. Huang Xianian)
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雜誌社編審、雜誌社社長
(Professor, Institute of World Religion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黃夏年教授,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雜誌社編審、雜誌社社長,先後擔任《世界宗教文化》主編、《世界宗教研究》副主編等職。黃教授撰寫的研究論文、書評等,總字數達700萬字。著有《佛寺采風——中國佛寺漫談》、《中外佛教人物論》、《西來東去——中外古代佛教史論集》、《當代佛教論集》、《本煥長老與弘法寺》等,主編《佛教三百題》、《禪宗三百題》、《精選佛經注譯》、《世界宗教名勝》、《中國禪學》、《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巨贊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朱謙之集》。經黃教授主編負責整理影印出版的《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等系列的民國佛教報刊影印文獻,爲近現代佛教研究提供全面的史料來源,促進近現代佛教學術研究。
本次講座主要以廣東省佛教寺院實地調查採訪的一手材料為主要依據,分析當代佛教寺廟的管理類型,總結出改革開放以來,佛教寺廟的恢復發展過程出現七種管理模式:第一、僧人自主型管理;第二、政府主導型管理;第三、投資人主導型管理;第四、政僧合作型管理;第五、僧商合作型管理;第六、家庭包辦型管理;第七、政商僧三方合作管理型。
這七種管理模式有些曾經大量存在,有些已經基本消失,有些在新的形勢下改變形態,有些依然存在。講座內容還從時、空兩個維度分析七種管理模式產生的社會背景、歷史原因,以及所帶來的系列問題,並檢討類型劃分的意義及七種管理模式對當下佛教寺廟管理的影響。
講者
何方耀教授 Prof. HE Fangyao
(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歷史系教授、宗教與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
(Professor,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何方耀教授,現任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歷史系教授、宗教與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世界史專業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廣東宗教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學術委員。著有《晉唐南海道求法高僧群體研究》(2008),《晉唐南海絲路弘法高僧群體研究》(2015),《當代漢傳佛教寺院管理初探》(2020)等有關宗教、歷史、文化方面的著作近十部,並於《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宗教》、《中山大學學報》、《學術研究》、《西域研究》、《廣東社會科學》等發表民族、宗教方面的論文100多篇。
中研院史語所文物館長年展示豐富的考古發掘與歷史文獻,在呈現史語所工作成果的同時,我們希望能透過生動有趣的展示,突破古代文物展覽的侷限,拉近與現代觀者的距離,寓教於樂。
本次演講將分享文物館如何借助新穎活潑的藝術、科技手法演繹歷史材料中的故事,反思考古資料的理解與論述在不同時空背景中產生的質變,還原文物所處的時代面貌,傳達並普及正確的文史知識,更進一步培養民眾自主思考的能力,建立普世價值下的歷史詮釋。
講者
黃銘崇博士 (Dr. Hwang Ming-chorng)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歷史文物陳列館主任
(Research Fellow and Director of MIHP)
黃銘崇研究員為臺灣大學土木系學士、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碩士、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主要領域為東亞上古史。其研究結合甲骨金文紀錄、考古發掘材料、美術史資料及社會科學理論模型,綜合出古代文明的新圖象。
黃研究員現兼任文物館主任,策劃多檔實體與線上展覽,包括「虛實漫遊——博物館的動物園」AR導覽,與歷史博物館合作之「東周實相——河南出土東周文物展」,中研院開放博物館「商王武丁的藍寶堅尼」、「商王洗澡,要洗熱水」、「通天神龜YH127」等線上展示,結合動漫元素與新創科技的「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多媒體互動展,及運用線上平臺和數位媒介製作的「進擊的大帥——西周大將伯懋父」等等。
rpcaa@cuhk.edu.hk / 39430454
講者
陳煒舜教授
如有垂詢,請電郵至 CHLL-Department@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