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講座系列2022(十一):青海玉樹地區藏傳佛教壁畫的遺存新考察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於玉樹州的藏傳佛教瞭解不多,田野調查明顯不足,無論是資料公佈還是學術研究相較於西藏本土的成果明顯滯後。
2018年以來,故宮博物院研究團隊持續在青海玉樹地區展開田野調查,在囊謙、雜多、稱多等地方發現了從後弘初期至清代中期(12-18世紀)的一批壁畫遺存。這些遺存充分提示出藏東地區藏傳佛教藝術演變的軌跡,甚至找到了它與河西地區漢藏壁畫藝術的直接關聯。綜合近年來的周邊地區的調查成果,我們發現,藏東地區存一個共同的藏傳佛教藝術圈,其行政範圍包括今天的昌都、四川西部和青海玉樹等地區;地區範圍在瀾滄江、金沙江和雅礱江之間。
講者:羅文華 先生(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及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長)
Mr. Luo Wenhua(Research Fellow at the Palace Museum in Beijing and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Tibetan Buddhist Heritage)
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現任職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長。主要致力於清朝皇家的藏傳佛教信仰文化考察、佛堂調查研究、藏傳佛教文物的鑒定與研究,出版專著:《龍袍與袈裟:清宮藏傳佛教文化考古》、《清宮藏傳佛教造像》等;自2005年開始,長期在藏傳佛教文化區作進行了廣泛且深入的田野調查,足跡遍及西藏、青海、甘肅、雲南、四川甘孜與阿壩地區、內蒙古等廣大地區,研究範圍涉及藏傳佛教寺廟建築、壁畫、寺藏文物等,出版了《貢嘎曲德寺壁畫:藏傳佛教美術史的里程碑》、《木雅地區明代經堂碉畫》等。先後發表論文106篇,出版著作14部。
「跨文化對話、協商與現代性:現當代華文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此會議歡迎公眾參與,有興趣之人士請於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四日或以前網上登記。主題演講的連結和密碼會在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六日前通過電郵寄出予成功登記活動之人士,敬請留意。
「跨文化對話、協商與現代性:現當代華文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演講
主題演講(一):The Critique of Pure Language: Proletarian Poetry as a Revolution of Form
主講:楊小濱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楊小濱教授,耶魯大學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楊教授曾任教於加州大學、威尼斯大學,專長為華文現當代文學、電影、西方文藝理論研究等。
主持:樊善標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時間:HKT 14:30-15:15
*普通話主講、網上直播 Zoom Live
主題演講(二):自我的編碼:「多餘的人」之發端、形成及其嬗變
主講:陳相因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陳相因教授,英國劍橋大學斯拉夫研究系與東方研究系兩系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教授曾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擔任訪問教授,專長為華文現當代文學、俄羅斯與蘇聯文學、比較文學與電影研究。
主持:鄺可怡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時間:HKT 15:30-16:15
*普通話主講、網上直播 Zoom Live
「書論教法 · 入佛智海——東亞與東南亞人間佛教研究叢書」發表會
為提昇東亞、東南亞人間佛教研究,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推動「人間佛教東亞、東南亞研究叢書」專書寫作計畫,針對中國大陸、香港、臺灣、韓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緬甸等地區開展人間佛教、布教情況進行研究,勾勒當代人間佛教在東亞、東南亞的發展軌轍。
東亞、東南亞之人間佛教深具人文關懷,含括文化教育、慈善救濟及教理發揚等諸多領域與內涵,此套叢書結集20位學者專家,共出版十六本專著,體現極高參考價值,為近現代佛教研究提供極為重要的歷史脈絡。中心邀請叢書作者分享研究成果,及學者專家惠施洞見。歡迎海內外大雅君子,四眾高德,共襄盛舉。
►ZOOM ID:933 0237 3876
►ZOOM 密碼:593098
歡迎各界學者、社會人士報名與會!
► 大會網址:shorturl.at/dmquw
► 大會議程:shorturl.at/binN9
► 報名網址:shorturl.at/HLOTW
查詢
LINE: cuhkcshb
WeChat: CSHBCUHK
Whatsapp: +852 9025 9144
Phone: +852 3943 0646
Email:cshb@cuhk.edu.hk
Website:https://www.arts.cuhk.edu.hk/cshb/
文學院教職員參與中大文物館得獎項目「時光藝遊舊香港」
國際博物館協會大學博物館與藏品委員會(ICOM-UMAC)於9月18日公布2022年度UMAC Award的得獎者。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的項目「時光藝遊舊香港」榮獲大獎 。二等獎則由日本東京大學的項目「蘭花百姿」及哥倫比亞Corporación Universitaria Minuto de Dios的項目「THESIS Project」獲得。
該項殊榮乃中大文物館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並獲不同範疇專家的支持。中大文物館團隊由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教授,以及教育推廣及傳訊主任黃佩儀小姐(’17, 翻譯系) 領導。數名文學院教職員均為此項目提供專業意見,包括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樊善標教授、歷史系客席教授及名譽高級研究員丁新豹教授。他們透過鑑賞多幅畫作,從多角度解讀宋皇臺的歷史和文化,並剖析香港歷史保育,以及中原文化及政治傳統與香港的連繫。藝遊路綫内容及旅遊攻略建基於文化管理課程兩位教職員——助理教授陳蓓教授及兼職講師丁穎茵博士——她們的研究文章。
「時光藝遊舊香港」是中大文物館配合於2020年9月至11月展出的「香港印象」所推出的網上公眾項目。時值新冠疫情限制外遊,本地旅遊蔚然成風。項目透過把四十至七十年代的香港風景畫和彩色幻燈片等館藏,置入相應的Google街景中,配合文學作品摘句和跨學科專家的訪談,邀請觀眾臥遊香港。項目在疫情中連結社群,提供結合藝術、歷史、文化、科技的沉浸式體驗。
「山川巨構——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山水畫選」網上講座系列 - 高劍父繪畫中的「印度」:以印度和日本繪畫的綫索來探討
第四講
講者:吳孟晉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准教授 (副教授))
總相宜︰清代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
「總相宜︰清代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為香港首個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美術推廣項目,中大文物館並與首飾設計培育中心Loupe於元創方合作舉辦當代琺瑯藝術設計展,將罕有展出多件古今具代表性的頂級畫琺瑯藝術品。
「總相宜︰清代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精選香港與內地收藏170多套清代金屬胎畫琺瑯、相關瓷器及畫作;展示廣琺瑯發展史的同時,希望能凸顯畫琺瑯的製作方法、色彩的搭配和運用及多元的繪畫技法等,讓各界人士從展覽得到更多啟迪。
畫琺瑯是一種在金屬、瓷器、玻璃等胎體表面,按設計圖案繪畫各色琺瑯釉,然後入爐燒制,鞏固琺瑯釉於器具表面的工藝。康熙晚年,來自歐洲的商人、傳教士首度將歐洲金屬胎畫琺瑯製品作為禮物帶入中國,獻給皇帝及官員。這些源於西方的畫琺瑯藝術品引起康熙皇帝極大興趣,使他在造辦處特別設立「琺瑯作」,借鑒中國古老的瓷器製作技術及經驗,集合來自廣州、景德鎮,以及熟悉琺瑯、玻璃製作及繪畫技法的西方傳教士,在金屬胎(主要是銅和金)、玻璃胎、紫砂胎和瓷胎上燒制繪畫琺瑯,創作畫琺瑯裝飾品和陳設品。
畫琺瑯作品融會中西技法及題材,主要為皇家器用、賞用品,或外銷商品。除兩岸故宮及廣州、香港地區的少數博物館外,內地傳世廣琺瑯或廣彩不多,當今大眾很難有機會接觸上世紀或更早時期的畫琺瑯作品。
以傳承畫琺瑯工藝為宗旨,中大文物館與Loupe亦會舉辦一系列琺瑯工藝體驗工作坊及講座,最新消息請瀏覽文物館網站。
【總相宜︰週二琺瑯藝術講座系列】他山之石:淺談廣東銅胎畫琺瑯對其他工藝的借鑒
清代的廣東銅胎畫琺瑯作為一種在中國和外銷市場中都有使用的商品,其器型和裝飾的來源非常廣泛。是次講座將探討外銷歐美市場的廣琺瑯的器型和裝飾對其他工藝的借鑒,並從廣東外銷藝術的消費和生產兩個角度初步解釋這些相似性的原因。講座將以外銷歐美的帶三足爐提梁壺、方形茶葉罐、茶盤三種器型為例,探討歐洲銀器和日本漆器對於廣琺瑯器型的影響。此外,又以廣琺瑯大花瓶為例探討廣彩瓷器與廣琺瑯的相似性,並以花果紋開光、白地藍彩兩種風格為例探討廣東外銷器物之間裝飾紋飾的共通性。